登录

线性区间、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的正确解读

嘉峪检测网 2025-03-28 20:43

导读:小编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小伙伴对线性区间、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理解的不是很清晰,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3个概念。

小编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小伙伴对线性区间、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理解的不是很清晰,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3个概念。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定义的:

线性区间:使实验系统的最终分析结果为可接受的线性的浓度范围,此时非线性误差应低于允许误差。(来源:WS/T 408-2012,2,3)核心关注点是检测浓度与理论浓度的线性关系。

测量区间:在规定条件下,可由给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以规定的仪器不确定度测量的相同类量的量值的集合。(来源:GB/T 29791.1-2013.3.46)核心关注点是方法学可覆盖的准确检测范围。

可报告区间: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验证的测量区间。(含样本预处理后的扩展范围)核心关注点是实验室操作下的最终可用范围。

从范围大小来讲,通常测量区间⊆线性区间⊆可报告区间,一起看下这个图: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测量区间下限为定量限(LQQ),可报告区间的下限为检出限(LOD),可报告范围的上限为测量区间乘以稀释倍数,由于线性区间只考虑线性偏倚和不精密度检验,因此无法确定其位置,大部分情况下限靠近LOD,上限靠近测量区间上限,用虚线表示。另外,可报告区间的下限在本文中定义为检出限(出自《定量检测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YY/T 1789.4-2022将可报告区间下限定义为定量限,小编更偏向于检出限,因此做此定义。)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线性区间建立和验证的流程。

 

线性区间建立:

1. 基本要求:明确待评价项目的目标不确定度或允许误差(偏倚、不精密度)。

2. 试剂要求:不应采用过期试剂或不同批号试剂。

3. 仪器要求:仪器各项性能指标与标称值相符,不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等;应采用适当的校准品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工作状态正常。

4. 样本要求:

样本基质应与临床样本相似,但不可采用含有对测量方法具有明确干扰作用物质的样本,如溶血、脂血、黄疸等。

宜使用浓度为至少超过预期线性区间上限120%的临床样本,以及接近或位于线性区间下限的低浓度样本。

高浓度样本的选择应按照以下优先级进行:

a. 可获得的天然单人份临床样本;

b. 可获得的混合临床样本或在临床样本中添加分析物(加入量不超过总体积的10%);

c. 商业质控物/定标物/线性物质。

低浓度样本的选择应按照以下优先级进行:

a. 可获得的天然单人份临床样本;

b. 处理过的临床样本;

c. 推荐的稀释液/商业质控物/定标物/线性物质/生理盐水/水溶液等。

 应至少使用1组高低值样本进行试验,其中高值样本应记为H,低值样本记为L。   

5. 实验过程:

使用等间距或等比例稀释方法进行样本制备(如预期测量范围较宽,但该项目医学决定水平等重点考核区段较窄时,可采用在特定区段内增加样本稀释点缩小样本间距的方式进行),配制较预期线性范围更宽的9个以上不浓度的样本(不包括零浓度样本)。

每个水平样本重复检测3⁓4次,所有样本可在一次运行中测量或几次间隔很短的运行中随机测量,实验应在1天内完成。

 

记录评价数据:

剔除离群值:使用格拉布斯法(Grubbs)检验法或狄克逊(Dixon)检验法。

多项式回归分析:对非线性系数作t检验,判断回归系数与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行标YY/T 1789.4-2022)

判定:一阶线性或临床可接受非线性,且不精密度符合要求,则线性区间建立成功。

 

线性区间验证:

总体要求同建立,说几个差异点:

1. 试剂要求:可选多个批次进行。

2. 样本要求:配制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样本,每个样本至少重复检测2次。

下面来说说测量区间的建立和验证流程。

 

测量区间建立:

1. 使用线性区间建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数据组的不精密度,如首尾两端稀释度不符合要求,则应去除影响不精密度的稀释度数据后再次判断。相对偏倚和绝对偏倚的计算分一下两种情况:

a. 如已知线性样本的稀释度时,计算每个稀释度结果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倚或绝对偏倚。

b. 如仅知道各线性样本的稀释度时,根据确定的最有拟合方程,将稀释度作为X代入方程中,计算该稀释度的预估值,并计算每个稀释度结果与预估值的相对偏倚或绝对偏倚。

2. 测量区间的确立:若单一稀释度下的相对偏倚或绝对偏倚不大于待评价项目的目标不确定度或允许误差,所获得的量值区间即为该项目的测量区间。如不符合,适当缩小测量区间。

 

测量区间验证:

1. 验证方法同线性区间验证。

2. 判定:若每一个稀释度结果的绝对偏倚或相对偏倚均不大于声称值,则可确认声称的测量区间可接受。

最后来讲下可报告区间的建立和验证流程。

 

可报告区间建立:

可报告区间的下限是检出限(在本文中不再对检出能力的建立进行详细描述,可观看小编过往对检出能力建立文章的描述),可报告区间的上限是测量区间上限乘以最大稀释倍数。

1. 样本要求:

样本基质要求同前线性建立样本要求。

高值样本浓度选择:选择在测量区间内,但接近测量区间上限的样本。如无法获取高值样本,则可通过向真实样本中添加纯品分析物的方法进行。

高值样本例数选择:应至少使用3份测量区间内高值样本进行试验。

低值样本:应选择经基质效应考核满足临床需求的、易于临床获取的稀释液,如制造商商品化配套稀释液、胜利盐水或含蛋白的缓冲溶液,亦可选择经过处理的真实低值样本作为稀释液。

2. 实验过程:

利用选定的稀释液对3份高值样本进行不同比例稀释,宜使用等间距或等比例稀释方法。

在一次运行中将3份高值样本及稀释样本进行测量,每个水平至少检测3次。

记录数据:

3. 可报告区间的确立:以相对偏倚不大于设定偏倚为判定标准,选取3份样本的相对偏倚均不大于设定偏倚的最大稀释倍数为方法推荐的最大稀释倍数,测量区间上限与最大稀释倍数的乘积为该方法可报告区间的上限。

 

可报告区间验证:

1. 总体要求:同建立部分。

2. 样本要求:选择至少1份样本高值样本,

3. 样本稀释倍数:在最大可稀释倍数处,以及上下至少各选择一个稀释度。

4. 验证方法:对原倍样本及各稀释比例样本各重复测量3次,记录结果(检测前后进行质控检测,质控在控)。计算各稀释比例的还原浓度与理论浓度的相对偏倚。

5. 可报告区间的确认:以相对偏倚不大于声称的给定偏倚所对应的最大稀释比例为判断依据,如此比例不小于制造商声称的最大可稀释倍数,则可报告区间上限验证通过。

来源:体外诊断研发大杂烩

关键词: 线性区间 测量区间 可报告区间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