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药品包装材料相容性测试异常分析与整改

嘉峪检测网 2025-08-13 16:33

导读:一家制药企业在一款创新注射剂产品做稳定性考察时,就因为包装材料相容性的问题,出现了质量异常。好在通过多个部门一起调查和系统整改,最终成功化解了潜在风险。下面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事件,给行业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

药品研发和生产领域,包装材料可不只是用来装药品的,它更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防线。按照《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药品和包装材料的相容性研究得覆盖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要保证两者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能稳定匹配。最近,一家制药企业在一款创新注射剂产品做稳定性考察时,就因为包装材料相容性的问题,出现了质量异常。好在通过多个部门一起调查和系统整改,最终成功化解了潜在风险。下面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事件,给行业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


一事件背景与异常初现

有一家企业研发的靶向抗肿瘤注射剂,用的是玻璃管制注射剂瓶搭配溴化丁基橡胶塞作为包装系统。在加速稳定性试验(40℃±2℃,RH 75%±5% )进行到第3个月检测的时候,质量控制部门发现好多批次的样品出现了三个问题:

1. 可见异物激增: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大量不规则的絮状沉淀;

2. pH值偏移:有些样品的pH值从一开始的6.5变到了5.8,超出了5.5 - 7.0的标准范围;

3. 未知杂质峰: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出了3个新的杂质峰,虽然总含量没有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但和0月的数据比起来,增长了120%。

质量部门马上启动了OOS(超标结果)调查程序,暂停这批产品放行,还对留样以及同一批次的包装材料进行追溯检测。结果发现,奇怪的是,只有供应商C提供的橡胶塞批次出现了这种异常现象,其他供应商的产品都没这问题,所以初步判断包装材料就是风险源头。


二多维溯源:抽丝剥茧找根本原因

企业迅速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成员包括研发、质量、采购、供应商管理、设备工程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大家综合用鱼骨图、5Why分析法还有FMEA(失效模式分析)工具,从材料、工艺、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排查。

1. 包装材料质量缺陷

原料替换没通知:经过对供应商审计发现,出事的这批橡胶塞生产时,丁基橡胶原料的供应商从A厂换成了B厂,而且硫化剂种类也从传统的硫磺体系改成了新型过氧化物体系。供应商就简单发了封邮件告知,根本没提供变更验证资料。

工艺参数失控:到现场核查发现,供应商在硫化工艺环节,把温度从160℃提高到了175℃,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了8分钟,这就导致橡胶塞表面交联度不正常,可提取物明显增多。

2. 供应商管理体系漏洞

审计走过场:企业这三年对供应商C只做了文件审计,都没去现场核查工艺,所以根本没发现供应商的生产车间洁净级别从D级降到了未评级状态,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变更控制失效:供应商没按照合同约定走重大变更审批流程,企业这边也没建立供应商变更预警机制,结果原料替换、工艺调整这些关键信息过了3个月才被发现。

3. 企业内部流程缺陷

研发验证不充分:产品研发阶段,对橡胶塞只做了密封性、穿刺力等物理性能测试,根本没开展可提取物(E&L)研究,更别说模拟极端条件下的迁移风险评估了。

检测技术有限:现有的实验室就只有常规的HPLC设备,没有高分辨质谱(HRMS)等先进仪器,没办法准确鉴定未知杂质的结构,导致风险识别晚了。

留样管理混乱:包装材料留样没有按批次分开存放,而且也没记录供应商变更信息,所以没办法快速查到问题批次的原始质量数据。

 

三系统性整改:从危机应对到长效防控

1. 紧急处置措施

产品全链路把控:召回所有用了问题橡胶塞的产品,封存库存的包装材料;委托第三方实验室用GC - MS、ICP - MS等设备,对产品里的金属离子、挥发性有机物等12类可能有风险的物质进行全面筛查。

更换包装材料:赶紧启用备用供应商D的橡胶塞,把库存产品的包装换了;同时把稳定性考察周期延长到6个月,增加检测频率,每周检测1次。

补充验证研究:对新批次包装材料进行全面的相容性研究,包括:

可提取物研究:用热浸提、顶空进样等方法模拟极端条件;

迁移物研究: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验证迁移规律;

吸附性考察:评估橡胶塞对主要成分的吸附损耗。

2. 长效预防机制建设

供应商管理体系升级

分级动态管理:把供应商分成战略级、重点级、普通级,对战略级供应商每个季度去现场审计,重点盯着原料来源、工艺参数、变更控制这些环节。

数字化协同平台:搭建供应商管理系统(SRM),让变更申请、审批、验证这些流程都在线上进行,关键变更能自动触发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流程。

研发质量管理强化

标准流程重构:修订《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管理规程》,要求立项阶段就得明确研究方案,必须开展E&L研究,还要建立包装材料预筛选数据库。

技术能力提升:引入高分辨质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设备,组建专业的E&L研究团队,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外部先进水平对标。

质量控制体系完善

检测能力拓展:新增包装材料红外光谱鉴别、热重分析等检测项目,把可提取物检测周期从一年一次改成一季度一次。

留样标准化管理:建立包装材料电子留样库,把供应商信息、检测报告、变更记录等数据关联起来,实现一键就能追溯。

 

四经验启示与行业思考

这次包装材料相容性异常事件虽然没造成太大损失,但还是暴露了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研发验证、质量检测这些环节存在系统性的不足。总结整个处置过程,有三点关键经验值得行业参考:

1. 构建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把包装材料管理从单纯的“到货检验”,扩展到“源头预防+ 过程监控+ 持续改进”,覆盖从选供应商、工艺变更到产品退市的整个流程。

2. 强化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早点发现风险并且精准管控,别光凭经验做决策。

3. 推动跨部门深度协同:成立由研发、质量、采购、供应链组成的包装材料管理委员会,定期做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提高整体应对能力。

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可不是小事,一点小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以后,医药企业得用更严谨的态度、更科学的方法、更完善的体系,来筑牢药品质量安全的屏障,切实保障老百姓用药安全。这次事件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只有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里稳稳地发展。

 

来源:智药公会

关键词: 药品 包装材料 相容性测试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