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5年实验室125个不符合项整改清单

嘉峪检测网 2025-09-10 13:37

导读:检测机构在人员能力与培训、仪器设备设施、硬件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能力与培训问题(14项)
 
1. 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落实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2. 工作人员对规范中的核心要点记忆不牢固,理解存在偏差。
 
3. 检验人员未依据规定完成能力确认流程,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4. 关键岗位人员调整后,未及时开展配套培训,相关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
 
5. 授权签字人的法律认知与责任意识不足,报告审核环节流于形式。
 
6. 工作人员的培训材料、监管教育记录等资料要么严重缺失,要么存在大量造假情况。
 
7. 工作人员承诺书、岗位任命书,以及承诺不在两家及以上检验机构任职的相关文件均未留存。
 
8. 培训内容与实际检验检测工作脱节,未覆盖最新标准、仪器操作或特殊样品处理场景,导致培训实效性差。
 
9. 未建立人员能力评估机制,无法定期识别检验人员的能力短板,培训缺乏针对性。
 
10. 新入职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和考核,直接上岗操作,存在操作风险。
 
11. 培训后未组织效果验证(如实操考核、理论测试),无法确认人员是否真正掌握培训内容。
 
12. 人员长期未参与继续教育或技能提升培训,对行业新规范、新技术的认知滞后。
 
13. 跨岗位调动人员未接受对应岗位的专项培训,直接承担新岗位工作,能力不匹配。
 
14. 未针对检验过程中常见错误或风险点开展专项培训,人员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仪器设备设施问题(15项)
 
1. 仪器设施管理不规范,维护、评审记录不完整,无法追溯。
 
2. 部分设备性能、检测场所环境不满足检验要求。
 
3. 检测仪器未合规溯源,状态标识管理混乱,易误用。
 
4. 校准证书确认流于形式,校准范围未覆盖检测结果。
 
5. 检测仪器未按“一机一档”管理,资料归档混乱。
 
6. 仪器操作、存放不规范,故障后维修保养不及时。
 
7. 设施管线与标识未达“明管明线”要求,存在杂乱、标识不清问题。
 
8. 仪器超期未校准/检定仍使用,或校准/检定周期不符合设备使用要求与标准。
 
9. 设备故障维修后未重新校准/验证即投入使用,无法确认精度是否满足检测需求。
 
10. 检测场所环境监控不到位(如温湿度未定时记录、监控设备故障未处理),影响检测结果稳定。
 
11. 仪器缺乏有效防护措施(如缺防尘罩、防震垫),长期暴露加速部件损耗,影响寿命与精度。
 
12. 共享/多岗位共用设备未明确责任人,操作不当、维护遗漏时无法追溯责任。
 
13. 设备存放区未划分功能分区(如待校准与在用设备混放)、无标识,易误用或交叉污染。
 
14. 配套辅助设备(如样品前处理设备、稳压电源)未纳入管理体系,未定期维护校准,影响主设备检测准确性。
 
15. 检测场所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应急电源)配置不全或失效,且未定期检查维护,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三、硬件环境与安全问题(12项)
 
1. 检测环境不达标或环境记录缺失。
 
2. 危险化学品室无通风排气装置。
 
3. 危险化学品未按规定管理。
 
4. 检测场地标线不清且长期未维护。
 
5. 检测机构缺少相关限速标识。
 
6. 检测机构检测工位等标识缺失。
 
7. 消防器材过期或配置不足,无法应对火情。
 
8. 危化品存储区无防泄漏、防静电设施。
 
9. 检测区与办公区未隔离,存在交叉干扰。
 
10. 应急通道堵塞或标识不清,影响疏散。
 
11. 高压设备无绝缘防护,存在触电风险。
 
12. 废弃危化品未按规处理,随意丢弃。
 
四、管理体系问题(14项)
 
1. 管理体系文件及国标规范文件未按要求换版或更新至最新版本。
 
2. 相关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足,人员对体系的理解存在偏差。
 
3. 质量管理记录填写不规范,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流程执行不规范。
 
4. 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日常监督工作未有效开展。
 
5. 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未严格遵照执行,存在流程偏差。
 
6. 检验报告与原始记录的归档留存时长未达到规定要求。
 
7. 标准方法、人员信息、场地位置等发生变化后,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8. 未定期开展体系运行自查,无法及时发现体系漏洞。
 
9. 体系文件与实际操作脱节,指导性差。
 
10. 客户投诉处理流程不规范,未及时闭环。
 
11. 质量目标未分解或未定期考核,无法落地。
 
12. 外部评审整改项未按时完成,整改效果未验证。
 
13. 体系培训不足,员工执行意识薄弱。
 
14. 样品管理流程不规范,易出现混淆或丢失。
 
五、检验检测实施问题(14项)
 
1. 检验工作未严格依据国标标准或规范要求开展。
 
2. 检验报告与原始记录的内容记录不完整。
 
3. 主体责任意识薄弱,未按规定办理分包检验检测手续。
 
4. 由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报告,存在检测记录缺失或报告编造情况。
 
5. 未实际开展试验却出具检测报告,涉嫌伪造检测数据。
 
6. 通过隐蔽手段替换检测对象,为不合格对象出具检测报告。
 
7. 未及时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进而核发不实报告单。
 
8. 检验样品未按规定标识、流转或存储,导致样品混淆、损坏影响检测结果。
 
9. 检测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平行样、空白样等质量控制试验,结果可靠性无保障。
 
10. 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如超差、偏离)未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直接出具报告。
 
11. 检验原始记录存在事后补填、随意涂改情况,记录真实性、追溯性不足。
 
12. 未按检测方法要求确定样品量、试剂浓度等关键参数,导致检测操作不符合标准。
 
13. 检测完成后未及时清理试验残渣、废弃试剂,影响后续检测环境或造成安全隐患。
 
14. 未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如数据逻辑矛盾),直接出具报告,导致错误结果输出。
 
六、档案管理问题(10项)
 
1. 档案借阅、归还未登记备案,无法追溯档案流转情况。
 
2. 电子档案未备份或备份存储不规范,存在数据丢失风险。
 
3. 档案保管环境(如温湿度、防潮)不达标,导致档案霉变、损坏。
 
4. 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未按规定流程销毁,随意处置造成管理混乱。
 
5. 重要档案(如原始记录、校准证书)未单独专柜存放,易与普通档案混淆。
 
6. 档案管理人员未接受专业培训,对档案分类、保管要求不熟悉,管理操作不规范。
 
7. 档案管理不规范,归档材料未进行分类整理。
 
8. 不合格项目台账不完整,缺失报告单等相关配套信息。
 
9. 设备流转记录的信息填写不全面,关键内容有遗漏。
 
10. 档案室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档案丢失的潜在风险。
 
七、记录与报告问题(10项)
 
1. 原始记录存在随意涂改、无修改人签字或日期的情况,记录规范性不足。
 
2. 检测报告中关键信息(如样品编号、检测依据、结果判定)填写错误或遗漏,报告准确性受影响。
 
3. 报告审批流程不完整(如缺少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未按规定流程签发。
 
4. 记录与报告的保管期限未达要求,提前销毁或丢失,无法满足追溯需求。
 
5. 电子记录未设置权限管控,存在非授权修改、删除的风险,数据安全性不足。
 
6. 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数据(如计算过程、校准数据)未记录,原始记录链条不完整。
 
7. 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及相关配套记录管理不规范,关键信息存在缺失。
 
8. 电子存档数据的保存与管理方式不当,存在数据丢失、数量不完整的问题。
 
9. 检测关键过程的数据处于失控状态,原始信息的记录内容不充分。
 
10. 检测数据、纸质版材料与上传至系统的数据之间存在不一致情况。
 
八、资质认定与标识使用问题(14项)
 
1. 资质认定证书及标识使用不规范。
 
2. 对文件控制要求重视不足,未及时跟踪标准更新情况。
 
3. 检验检测报告上的地址与资质认定证书标注地址不一致。
 
4. 未及时申请更新资质认定,导致证书超期失效。
 
5. 取得新资质后,未及时同步更新相关业务系统信息。
 
6. 编制的监督计划内容存在不准确问题。
 
7. 管理评审过程未形成或留存输出信息(如改进措施、结论等)。
 
8. 检验检测标准方法、人员信息、场地位置等发生变更后,未及时办理相应变更手续。
 
9. 超出资质认定的检测能力范围出具报告,违规开展未获资质的检测项目。
 
10. 资质认定标识未按规定格式、位置张贴(如检测报告、场所标识),存在错贴、漏贴情况。
 
11. 未及时清理已废止的资质认定相关文件(如旧版证书、失效标准),导致文件管理混乱。
 
12. 资质认定评审整改项未按时完成或整改材料不齐全,影响资质维持。
 
13. 对外宣传(如官网、宣传册)中夸大或虚构资质认定范围,误导客户。
 
14. 资质认定证书副本、附表等重要文件未妥善保管(如丢失、损坏),无法提供有效资质证明。
 
九、检验对象管理问题(10项)
 
1. 检验样品未按规定唯一标识(如编号、标签),易出现混淆或错用。
 
2. 样品运输过程无温控、防震等防护措施,且无运输记录,影响样品完整性。
 
3. 超期未检测或废弃样品未按流程处置,随意堆放造成管理混乱。
 
4. 样品存储区域未分区(如待检、已检、留样),不同状态样品混放。
 
5. 样品领取、退还无登记记录,无法追溯样品流转轨迹。
 
6. 对需留样的样品未按要求留存足够量或未达规定留样期限。
 
7. 检验样品在处置、保护、存储等环节缺乏管控措施,且未留存相关记录。
 
8. 检验样品接收时未描述状态信息,导致样品管理秩序混乱。
 
9. 无法通过视频等手段对样品检测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核查。
 
10. 发现嫌疑检验样品后,无法开展核查、锁定操作,也未按要求上报。
 
十、其他问题(12项)
 
1. 未定期核查检测仪器期间性能,难及时发现偏差。
 
2. 样品前处理未按标准操作,影响检测结果。
 
3. 危化品使用未记录,追溯无依据。
 
4. 检测废液未合规处置,存环保风险。
 
5. 未对新检测方法验证,直接投入使用。
 
6. 员工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不全或未规范使用。
 
7. 检验仪器设备未依据标准要求进行安装。
 
8. 检测工作中使用了未经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
 
9. 未制定针对资质认定证书、标识、原始记录、人员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10. 未开展标准查新工作,仍在使用已废止或过期的标准。
 
11. 检测设备处于未封闭状态,存在被人为开启的情况。
 
12. 存在加装其他设备,对检测过程数据造成干扰的现象。
 
2025年实验室125个不符合项整改清单

来源:检验检测校准

关键词: 检验 检测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