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如何将可靠性需求转化为试验条件?

嘉峪检测网 2025-10-07 21:52

导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可靠性不仅是满足客户期望的核心要素,更是企业品牌声誉与长期生存的基石。可靠性需求作为产品设计的起点,最终需要通过严谨的试验进行验证。如何精准地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可靠性试验条件,是确保产品在真实环境中表现可靠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化过程,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方法体系。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可靠性不仅是满足客户期望的核心要素,更是企业品牌声誉与长期生存的基石。可靠性需求作为产品设计的起点,最终需要通过严谨的试验进行验证。如何精准地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可靠性试验条件,是确保产品在真实环境中表现可靠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化过程,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方法体系。

 

一、理解可靠性需求:试验设计的基石

可靠性需求绝非简单的“产品要耐用”这样模糊的表述,它是一个多层次、可量化、可验证的体系:

核心量化指标:

可靠度 (R(t)): 产品在指定时间 t 内无故障运行的概率(例如:工作 5 年后可靠度 ≥ 95%)。

故障率 (λ(t)): 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例如:平均每年故障率 ≤ 0.5%)。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可修复产品相邻故障间工作时间的平均值(例如:MTBF ≥ 100,000 小时)。

平均首次失效时间 (MTTF): 不可修复产品从开始使用到首次失效的平均时间(例如:MTTF ≥ 50,000 小时)。

使用寿命 (Useful Life): 产品能够满足规定性能要求的总使用时间或周期数(例如:设计使用寿命 10 年或 50,000 次循环)。

保修期/质保期 (Warranty Period): 制造商承诺免费维修或更换的期限(隐含了在此期间的可靠度要求)。

任务剖面与环境剖面:

气候环境: 温度(范围、变化率、循环)、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雨、雪、冰、盐雾等。

机械环境: 振动(频率范围、振幅、方向)、冲击(加速度、脉宽、方向)、跌落、碰撞、恒加速度等。

电气环境: 电源特性(电压、电流、波动、中断)、电磁兼容性(EMI/EMS)、静电放电(ESD)、雷电等。

化学环境: 暴露于腐蚀性气体、液体、灰尘、霉菌等。

生物环境: 啮齿动物、昆虫等的影响。

任务剖面: 描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将执行的各种任务序列、每个任务的持续时间、工作模式(启动、运行、待机、关机)、工作负载(功率、扭矩、转速、数据流量等)。例如:汽车发动机的启动次数、不同速度下的行驶时间比例。

环境剖面: 描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存储、运输、安装、运行、维护)中暴露的环境条件,包括:

用户期望与法规标准:

用户对产品“持久耐用”的直观感受。

行业规范、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如 ISO, IEC, MIL-STD, IPC, SAE, AEC-Q 等)中规定的强制性或推荐性可靠性要求。

可靠的需求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模糊或不完整的需求必然导致试验设计的偏差。

 

二、转化路径:从需求到试验条件的逻辑推演

将可靠性需求转化为试验条件是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推导和决策过程,核心步骤如下:

明确验证目标:

验证对象: 是整机、子系统、还是关键元器件?

验证目的: 是设计定型验证、批产一致性验证、工艺变更评估、供应商准入、还是失效分析?

量化目标: 需要验证的具体可靠性指标是什么? (R(t), MTBF, MTTF, 寿命等)。

置信水平: 对试验结果可信度的要求(如 90% 置信度)。置信度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大或试验时间越长。

深入分析任务与环境剖面:

类型: 稳态、循环、随机、瞬态?

量级: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变化范围?

持续时间/频率: 暴露时间占总寿命的比例?循环次数?冲击次数?

组合: 哪些应力会同时或顺序作用于产品?(如高温+高湿+振动)。

识别关键应力: 从任务剖面和环境剖面中,识别出对产品可靠性影响最大的应力类型(如高温、温度循环、特定频段的振动、高湿、电过应力等)。分析每种应力的:

建立寿命剖面模型: 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应力暴露情况整合成一个时间线模型。

选择合适的试验类型:

HALT: 在产品开发阶段,通过施加步进增大的综合应力(温度+振动+电应力等),快速暴露设计薄弱点和工作/破坏极限。目的是改进设计,发现缺陷,而非验证定量可靠性指标。

HASS: 在批产阶段,基于 HALT 发现的极限,制定筛选条件,快速剔除制造缺陷。是 ESS 的强化版。

正常寿命试验: 在预期使用条件或略高于使用条件(无加速)下进行,直接验证寿命或可靠度。时间长,成本高,常用于最终验证或低风险产品。

加速寿命试验 (ALT): 核心方法!通过施加高于正常使用水平的应力(但需保证失效机理不变),加速产品失效过程,在较短时间内预测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或可靠度。关键在于确定加速模型和加速因子。

寿命试验:

环境应力筛选 (ESS): 对批产产品施加环境应力(如快速温变、随机振动),剔除具有潜在制造缺陷的早期失效产品,提高出厂产品的可靠性。目的不是验证固有可靠性,而是剔除制造缺陷。

高加速寿命试验 (HALT) / 高加速应力筛选 (HASS):

可靠性增长试验 (RGT):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试验-分析-改进(TAAF)”循环,有计划地激发故障、分析原因、实施改进,逐步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试验条件通常基于任务/环境剖面或 HALT 结果制定。

耐久性试验: 侧重于验证产品在长期使用或反复工作循环下的机械磨损、疲劳寿命等,常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循环进行(如开关次数、转动圈数、行驶里程)。

特定失效机理试验: 针对已知或可能存在的特定失效模式(如腐蚀、电迁移、锡须、蠕变)设计的专项试验。

确定加速模型与加速因子 (AF) (针对 ALT):

阿伦尼斯模型 (Arrhenius Model): 适用于温度驱动的失效机理(如化学反应、扩散)。AF = exp[ (Ea/k) * (1/T_use - 1/T_stress) ]。其中 Ea 是活化能 (eV), k 是玻尔兹曼常数, T 是绝对温度 (K)。

艾林模型 (Eyring Model): 阿伦尼斯的扩展,考虑其他应力(如湿度、电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逆幂律模型 (Inverse Power Law Model): 适用于电压、机械应力(非疲劳)、压力等驱动的失效。AF = (S_stress / S_use)^n。其中 S 是应力水平, n 是加速因子指数。

Coffin-Manson 模型: 适用于温度循环或机械疲劳引起的失效。AF = (ΔT_stress / ΔT_use)^β * (f_use / f_stress)^γ。其中 ΔT 是温度变化范围, f 是循环频率, β, γ 是材料常数。

综合应力模型: 考虑多种应力(如温湿度 TH, 温度+振动 TV)同时作用的模型(如 Peck 模型用于温湿度)。

加速模型: 描述应力水平与产品寿命(或退化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物理或经验模型。常用模型包括:

获取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如 Ea, n, β)需要通过历史数据、文献研究、专门试验(如恒定应力试验)或工程经验来获得。这是 ALT 成功的关键和难点。

计算加速因子: 利用选定的加速模型和参数,计算在选定的加速应力水平 (S_stress) 下相对于正常使用应力水平 (S_use) 的加速因子 (AF)。AF = 寿命_use / 寿命_stress。AF 越大,试验时间缩短越多。

验证失效机理一致性: 至关重要! 必须通过失效分析(FA)确认加速试验中发生的失效模式与预期使用条件下的失效模式相同。如果失效模式改变,加速模型失效,试验结果无效。

设计试验剖面:

恒定应力: 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应力水平恒定不变。简单易行,易于建模分析。

步进应力: 按时间或失效数逐步增加应力水平。能更快找到薄弱点,但数据分析稍复杂。

循环应力: 应力按特定波形(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实际采集波形)周期性变化。模拟温度循环、振动、开关动作等。需定义波形、幅值、频率、驻留时间、升降速率等。

综合应力: 同时施加两种或多种应力(如温湿度循环+随机振动)。更接近真实环境,试验设备复杂,数据分析难度大。

应力类型与水平: 基于关键应力和加速模型确定。ALT 中应力水平需足够高以加速,但不能过高导致新失效机理或产品行为改变(如熔化、材料相变)。

应力施加方式:

试验持续时间/循环次数: 基于目标寿命、加速因子 (AF)、所需样本量、置信水平和预计的失效分布(如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进行计算。目标是能在试验结束时观察到足够数量的相关失效(通常 ≥ 3),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对于 ALT:试验时间_stress ≈ 目标寿命_use / (AF * 样本量因子)。

确定样本量与抽样方案:

目标可靠性指标(MTBF/MTTF 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大或时间越长)。

置信水平要求(置信度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大)。

允许的失效数(允许失效数越多,所需样本量可适当减少)。

预计的失效分布(不同的分布类型有不同的样本量计算公式)。

试验成本和时间限制。

样本量: 受以下因素影响:

抽样方案: 对于批产产品验证,需规定如何从批次中随机抽取试验样品,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定义失效判据:

功能完全丧失(如无法开机)。

性能参数超差(如输出电压超出 ±5% 容差)。

物理损坏(如开裂、断裂、短路、开路)。

软件崩溃或严重错误。

明确界定在试验过程中,产品出现何种状态或性能参数超出何种范围即判定为“失效”。判据应清晰、可测量、与产品功能要求直接相关。例如:

制定监测与数据采集计划:

规定在试验过程中需要监测哪些参数(如温度、电压、电流、振动响应、功能状态)。

确定监测的频率和方式(连续监测、定时记录、事件触发记录)。

规划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

资源与约束考量:

试验设备: 所需的试验箱(温箱、温湿箱、振动台、综合环境箱等)能力是否满足试验剖面要求?

成本: 设备使用费、样品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时间: 项目进度是否允许进行长时间的试验?

人员: 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的操作、监测、分析人员。

设施: 场地、电力供应等。

风险评估: 试验本身是否会引入额外风险(如破坏昂贵样品、安全风险)?如何控制?

 

三、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需求模糊或不完整:

挑战: 需求仅表述为“高可靠性”,缺乏量化指标或环境定义。

策略: 主动与需求方(市场、客户、管理层)沟通澄清;参考行业标准、竞品分析;进行用户场景研究;建立标准化的需求定义模板。

任务/环境剖面复杂且不确定:

挑战: 实际使用条件多变,难以精确模拟;新市场/新应用环境未知。

策略: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现场数据收集(如车载数据记录仪);利用仿真预测极端条件;采用保守估计覆盖不确定性;考虑最坏情况组合;采用综合环境试验增加覆盖性。

加速模型选择与参数获取困难:

挑战: 缺乏历史数据;失效机理复杂;多种应力交互作用;获取精确的 Ea/n 值成本高。

策略: 加强失效物理分析;利用文献和数据库;进行探索性恒定应力试验;采用保守模型参数;考虑模型不确定性;优先选择机理清晰、模型成熟的应力进行加速。

失效机理一致性验证:

挑战: 加速应力可能引入非相关失效;失效分析能力不足。

策略: 严格控制加速应力上限(基于 HALT 极限或工程判断);建立完善的失效分析流程和能力;对试验中出现的每个失效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加速失效与现场失效模式数据库。

试验资源(成本、时间、设备)限制:

挑战: 无法进行充分的试验(样本量不足、时间不够、设备能力有限)。

策略: 优化试验设计(如采用序贯试验、优化样本量计算);优先进行高风险项目或关键部件的试验;利用可靠性仿真作为补充;考虑采用更高效的试验方法(如 HALT 发现缺陷);寻求外部实验室合作;在项目早期规划可靠性试验资源。

多失效模式与竞争风险:

挑战: 产品存在多种潜在失效模式,加速试验可能只加速了其中一种或几种。

策略: 全面进行 FMEA 识别所有潜在失效模式;针对不同的主导失效模式设计不同的加速试验;在综合应力试验中关注多种失效模式的表现;分析数据时考虑竞争风险模型。

 

四、实例分析

案例 1: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锂电池寿命验证

需求: 在典型使用条件下(每天充放电1次),3年后电池容量保持率 ≥ 80%。

任务/环境剖面: 室温(25°C±5°C)下充放电循环。

试验类型: 加速寿命试验(ALT) - 温度加速。

加速模型: 阿伦尼斯模型。活化能 Ea 取典型值 0.6 eV(需根据电芯化学体系确认)。

加速因子计算: 目标寿命:3年 * 365天 ≈ 1100次循环。正常应力:25°C (298K)。选定加速应力:45°C (318K)。AF = exp[ (0.6 / 8.617e-5) * (1/298 - 1/318) ] ≈ 4.5。

试验剖面设计: 在 45°C 恒温箱中进行充放电循环(按标准充放电协议)。试验目标循环次数 ≈ 1100 / 4.5 ≈ 245次循环。

样本量 & 失效判据: 抽取一定数量样品(如 20-30 个)。失效判据: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 80% 以下。

监测: 定期(如每 50 次循环)测量电池容量。

验证: 试验结束后,统计失效数,用威布尔分布等分析在 45°C 下的寿命特征,利用 AF 推算回 25°C 下的寿命分布,验证是否满足 3 年 ≥ 80% 容量的要求。关键: 确认高温下容量衰减机理(如 SEI 膜增长)与常温下一致。

案例 2:汽车发动机舱内电子控制单元 (ECU)

温度循环: 模拟冷热冲击(如 -40°C -> +125°C, 快速温变率 > 10°C/min, 高低温驻留时间)。

高温运行: 在最高工作温度下长时间通电运行(如 125°C, 1000 小时)。

振动试验: 根据实测或标准振动谱(随机振动+正弦扫频),在 X/Y/Z 三个方向进行。

温湿度试验: 高温高湿存储或运行(如 85°C/85%RH, 500 小时)。

组合试验: 可能包含温度循环 + 振动同时进行的试验。

需求: 在车辆设计寿命 15 年/24万公里内,MTTF ≥ 100,000 小时(基于功能安全目标)。需承受发动机舱高温、温度循环、振动、湿度等。

任务/环境剖面: 分析车辆行驶数据(不同地域、季节、路况),得到温度范围(-40°C 至 +125°C)、温度变化速率、振动谱(路面激励、发动机振动)、湿度范围等统计分布。定义典型任务循环(冷启动-行驶-停车)。

试验类型: 综合环境可靠性试验 (CERT) - 模拟关键环境应力组合。通常基于行业标准(如 ISO 16750, AEC-Q100)进行强化。

试验剖面设计:

持续时间/循环次数: 各单项试验的时长或循环次数基于标准要求、加速因子(如果适用)和覆盖目标寿命的等效损伤计算(如,用 Miner 法则等效温度循环次数)。

样本量 & 失效判据: 样本量需满足统计置信度要求(可能数十个)。失效判据严格(功能丧失、参数超差、焊接开裂等)。

验证: 试验中无失效或失效数低于可接受水平(需基于目标 MTTF 和置信水平计算),则认为满足要求。任何失效都需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改进。

 

五、结论:构建严谨的转化闭环

从产品可靠性需求到可靠性试验条件的转化,是一个融合了工程分析、物理模型、统计方法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过程。它要求工程师:

深刻理解需求: 确保需求清晰、量化、完整,并与产品使命紧密相连。

精准把握环境: 通过详实的任务与环境剖面分析,锁定关键应力及其特征。

科学运用加速: 基于失效物理,谨慎选择加速模型和参数,确保机理一致性是加速试验有效性的生命线。

精心设计试验: 制定严谨的试验剖面,明确样本量、失效判据和监测计划,平衡科学性与可行性。

有效管理资源: 在成本、时间和设备约束下,做出最优的试验策略选择。

重视失效分析: 将试验中暴露的每一个失效视为改进的契机,深入分析根因,形成“试验-分析-改进”的闭环。

这个过程绝非简单的线性对照,而是一个需要反复迭代、权衡和决策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转化意味着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端连接着客户对产品持久耐用的期望与市场竞争的严苛要求,另一端则通向通过科学试验验证的、可信赖的产品品质。只有掌握并不断精进这一转化艺术,企业才能在打造高可靠性产品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赢得市场的持久信任。可靠性不是靠运气,而是通过严谨的需求定义、科学的设计和精准的试验验证,一步一个脚印铸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可靠性工程学

关键词: 可靠性需求 试验条件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