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研发实验要求与主要风险

嘉峪检测网 2024-09-04 10:13

导读: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以下简称可吸收缝线)是由健康哺乳动物的胶原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加工而成,可被人体组织吸收。

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以下简称可吸收缝线)是由健康哺乳动物的胶原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加工而成,可被人体组织吸收。涵盖的材料包括聚乙交酯(又名聚乙醇酸PGA)、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GLA)、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等可吸收合成材料和动物源性材料。可吸收缝线可用合适的涂层、软化剂浸渍或处理,可以是单股或多股形式。

本文适用于预期用于人体组织缝合、结扎的可吸收缝线。

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可吸收缝线的管理类别为III类医疗器械,分类编码02-13-06。

 

一、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主要风险

已识别的风险因素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害:

材料或材料来源变化;

原材料纯度;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2、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污染;

添加剂、助剂、辅剂的残留;

病毒灭活;

免疫原性控制;

工艺用水;

生产环境洁净度;

材料介导的致热性;

内毒素。

3、产品使用风险因素:

选择与使用不当;

缝线断裂;

感染;

伤口裂开;

异物反应引起的炎症;

吸收缓慢或不吸收;

伤口愈合不良。

4、灭菌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灭菌方式对产品不适宜,灭菌不完全等。

5、不正确使用产生的危害:

未按照说明书中操作方法操作,使用过程中损伤缝线等。

6、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害:

包装破损、标识不清等。

 

二、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性能研究实验要求

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开展产品性能研究明确有效性、安全性指标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

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

1.1物理性能研究

产品外观、线径、断裂强力、长度、针线连接强力(如适用)、倒刺缝线的性能(如适用,倒刺的角度、倒刺的深度、倒刺分布、抓持力等)、缝针性能(如适用,参考YY/T0043制定)等。

1.2化学性能研究

对于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应包括红外及核磁鉴别、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如适用)、单体残留、催化剂残留、溶剂残留、含水量、重金属含量、褪色试验(如适用)、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终产品中其他有害小分子物质的残留量要求等。

缝线的染色剂建议选择具有安全应用史的,可参考FDA发布的《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的染色剂列表》。

对于动物源性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缝线,至少应包括材料定性要求、材料纯度要求、重金属残留、可溶性铬化合物试验(铬制缝线适用)、免疫原性或相关性能的控制指标(以证明产品的免疫原性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终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要求及安全性评估等。

1.3降解性能研究

开发人应明确产品的降解机理,开展支持降解机理的试验。对于采用新材料制成的缝线,开发人应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来证明可吸收缝线的降解特性;对于采用成熟材料制成的缝线,开发人可通过体内或体外试验来证明可吸收缝线的降解特性,若仅进行体外试验,还应开展体内-体外试验相关性的支持性研究。开发人应开展降解周期、降解产物的研究,开展产品降解速率和产品主要性能(如断裂强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研究。

降解研究选择的缝线规格应能覆盖申请注册的最大、最小及中等线径的缝线规格,研究缝线线径之间差异的规格间隔不得超过两个规格,如要对规格从7至7-0的所有线径规格缝线申请注册,选择7,4,1,2-0,5-0和7-0的缝线进行降解研究。

体外降解研究应模拟体内条件,研究产品完全降解所需时间、降解产物、降解速率,降解速率可通过缝线质量/分子量分布等观察指标进行评价。

结合产品特性及临床应用建立合理的体外降解研究方法,或参照已有的标准方法并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考虑降解的中间产物与终产物的名称、含量,以及对其毒理学的评估。

体内降解研究一般应是动物试验研究,根据预期使用部位来研究产品的降解吸收特性,研究产品完全降解吸收所需时间、断裂强力的变化趋势及组织相容性等。

体内降解研究应说明选择的动物种类及依据,选取多个中间时间点进行观察,降解研究应明确所用材料、材料来源、研究设备、试验方案、试验步骤、支持文献等。体内降解研究应根据缝线质量、尺寸、断裂强力等观察指标对产品的降解程度进行评价。

1.4产品的吸收代谢研究

开发人应开展产品在体内吸收代谢情况的研究。体内研究应对所申报产品及其降解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途径进行研究,可考虑但并不局限于以下内容:产品及其降解产物的吸收途径、体内分布状态、代谢途径、代谢终产物对人体是否存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靶器官。

1.5特殊性能研究

若产品带有抗菌涂层,开发人应对其抗菌性能开展研究。应进行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以对产品的抗菌作用机理、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由于各个产品的材料、组成、作用机理不同,开发人应依据产品的特点进行试验。

若产品带有药物涂层,应按照药械组合产品增加对药物涂层的相关要求。

若产品带倒刺具有免打结作用,开发人应对其抓持性能开展研究;应进行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以对抓持力值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对于采用新材料制造的产品以及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产品,开发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性能要求,设计验证该项特殊性能的试验方法,明确试验方法的来源或开展方法学确认。

2、化学/材料表征

明确产品的起始物质,明确产品生产过程中由起始物质至终产品过程中所需全部材料的化学名称、商品名(如适用)/材料代号、CAS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纯度、使用量或组成比例、符合的标准(如适用)等基本信息。

明确原材料的选择依据,起始材料及来源,建议尽量选用已有相关人类临床应用史的原材料。应明确所用原材料的质控标准,开展原材料符合相应标准的验证。

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以及植入医疗器械中未有应用史的材料,应开展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预期使用部位的相关研究。

3、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应符合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对相关用途、使用部位及接触时间的具体要求,产品接触时间是该产品对人体的最大累积作用时间;按照器械与人体的不同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生物学评价项目。

4、生物安全性研究

对于动物源性材料的可吸收缝线,应按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的要求,开展相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5、动物试验

开发人应开展产品预期应用部位的有效性安全性的动物试验,试验设计可参照《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同品种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的相应内容。

6、灭菌工艺研究

6.1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及其选择依据,并开展产品灭菌方法适宜性的验证,同时开展选用的灭菌方法可以使产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SAL)的灭菌确认,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SAL)应达到106

6.2残留毒性:若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如环氧乙烷灭菌,应开展研究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

7、产品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7.1货架有效期

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包括产品有效期和包装有效期,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试验类型通常可分为加速稳定性试验和实时稳定性试验两类,产品货架有效期的研究可参照《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

加速稳定性试验的具体要求可参考YY/T 0681系列标准,在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时应注意:产品选择的环境条件的老化机制应与宣称的运输储存条件下真实发生的产品老化的机制相匹配。对于在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中可能导致产品变性而不适于选择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的,应以实时稳定性试验进行测定和验证。实时稳定性试验中,开发人应根据产品的实际生产、运输和储存情况确定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对产品进行检测。

7.2包装及包装完整性

产品初包装采用的材料应能保证产品在灭菌、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对产品性能和安全性不产生不利影响;应明确初包装材料的来源、质量控制标准并验证。若缝线单包装中含液体成分,亦应明确液体的组成成分和质量控制文件。

明确在宣称的有效期内以及运输储存条件下,保持包装完整性的依据。开发人应开展产品有效期内的包装验证和运输验证,可依据有关国内外标准(如GB/T 19633系列标准、GB/T4857系列标准等)进行,开展产品包装验证和运输验证。

8、其他 

8.1结合申报产品的特点,开展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

8.2应当明确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明确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

开发人需明确主要反应过程、反应试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生成物、中间产物等,对每一步生产过程的非预期产物进行确认、分析、控制,明确非预期产物的质控标准并开展对人体安全性的评估等。

来源:嘉峪检测网

关键词: 可吸收性外科缝线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