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靶向蛋白降解的最新进展及四大创新方向

嘉峪检测网 2024-12-18 08:50

导读:在现代医学的不懈探索中,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策略应运而生,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现代医学的不懈探索中,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策略应运而生,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传统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蛋白功能发挥作用,而TPD技术则另辟蹊径,利用细胞内的蛋白水解系统,如蛋白酶体和溶酶体途径,特异性地降解致病蛋白,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还拓宽了可治疗疾病的范围,为那些传统上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带来了希望。

 

1、TPD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1、TPD技术的演进历程

 

TPD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逐步明晰的过程(图1)。

 

1999年,Proteinix通过专利申请正式引入了靶向蛋白降解的概念,开启了TPD技术的探索之旅。

在早期的“迷雾时代”,蛋白降解剂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解读时代”,科学家们逐渐阐明了相关分子机制,如蛋白酶体靶向嵌合体(PROTACs)的发展以及对分子胶(MGs)机制的深入理解。

 

近年来,TPD技术进入了“辉煌时代”,众多新型MGs和PROTACs不断涌现,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例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TPD药物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潜力。

 

图1. TPD技术的演进历程

 

2、TPD技术的多样策略

 

目前的TPD技术主要基于三种蛋白质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S)、内溶体(EL)和自噬途径。

 

基于UPS的TPD技术通常通过参与特定的泛素E3连接酶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来增强POl的多泛素化,适用于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基于UPS的TPD技术中,PROTACs通过三元复合物促进靶蛋白泛素化和降解,有可回收性但面临钩状效应等挑战,正不断优化;MGs通过调节PPIs促降解,分子量小、通透性好,发现较偶然且设计复杂,少数已获批临床;

 

基于EL通路的降解剂,如LYTAC和MoDE-A,通常会诱导POl和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内吞作用和随后的溶酶体通过EL途径降解POl。它们的靶标仅限于胞外或膜蛋白;

 

基于自噬的技术,如ATTEC或AUTOTAC,通过增强自噬体与POI的识别实现降解,自噬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不仅能降解可溶性蛋白,还能降解核酸、脂质、蛋白聚集体、细胞器,甚至病原体。

 

某些TPD技术可能涉及多种降解途径。例如,蛋白水解靶向抗体(PROTABs)劫持跨膜E3连接酶ZNFR3,并可能通过UPS和EL途径触发靶向降解(图2)。

 

图2. TPD技术图鉴

 

在TPD技术领域中,各种技术手段展现出了独特的特性和潜力。其中,基于UPS的PROTAC技术在当前的临床研究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发展态势迅猛。然而,EL和自噬通路相关技术尽管充满希望,但仍处于不断探索和优化的阶段。

 

展望未来,TPD技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自噬和EL路径的深入挖掘,有望为攻克众多“不可成药靶点”蛋白开辟新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拓展疾病治疗的边界。

 

2、处于临床阶段的蛋白降解剂

 

截至当前,蛋白降解剂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36款蛋白降解剂进入临床阶段(图3),全球范围内蛋白降解研发管线项目总数已过千。其中,中国在该领域表现活跃,近80家公司或机构参与其中,推动了超380条研发管线,尽管大部分尚处于临床前阶段,但已有35条管线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图3. 处于临床阶段的蛋白降解剂

 

虽然所有获批的药物和90%的临床药物都集中在肿瘤学领域,但降解剂也在其他治疗领域取得了进展,如神经病学和免疫学。目前,神经病学的临床前研究占比11%,免疫学占比6%,与此同时,异双功能降解剂(ARV-102、KT-474)和分子胶(BMS-986419、MRT-6160)也正在临床试验中。

 

此外,越来越多的蛋白降解剂管线显示,传统上难以成药的靶标(如IKZF1/3、GSPT1、VAV1、WIZ、BCL6等)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图4)。这一转变标志着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4. TPD拓展到新靶点领域

 

3、靶向蛋白降解的四大创新方向

 

TP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其初步临床结果的确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一面。它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在早期的研究和探索中,展现出了在应对特定疾病相关蛋白方面的潜力,让人们看到了攻克一些难治性疾病的希望。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TPD技术在前行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安全性、有效性和疾病适应症范围等挑战,下一代降解剂技术旨在通过配体、途径、递送和激活的创新来克服这些限制(图5)。

 

图5. 下一代TPD技术的描述

 

1、配体创新

 

E3连接酶和目标蛋白(POI)的新配体为扩展新靶标和提高组织特异性提供了途径,从而提高了疾病的适用性和安全性。虽然有>600种人类E3连接酶,但几乎所有当前一代降解剂都会募集普遍表达的Cereblon。替代的E3连接酶募集结构域,如使用肿瘤中过表达的HSP90伴侣复合物的伴侣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剂(CHAMP),或组织/肿瘤特异性E3连接酶,可以限制TPD对癌细胞的活性并减少组织外效应。

 

此外,替代POI配体部分可以将覆盖范围扩展到更多种类的“不可成药”靶标;例如,RNA-PROTAC使用短寡核苷酸来降解核糖核蛋白。一种新型E3连接酶配体降解剂(CHAMPRNK05047)的初步结果预计将于2024年底公布。

 

2、途径创新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替代途径可以扩展到可寻址靶标并克服E3连接酶耐药性。细胞外蛋白(MoDE)和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的分子降解剂使用内体-溶酶体途径,将范围扩展到细胞外蛋白。自噬靶向嵌合体(AUTAC)使用自噬-溶酶体途径,为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提供E3连接酶非依赖性途径。虽然临床前结果很有希望,但初步临床转化喜忧参半:MoDEBHV-1300在中期I期结果中表现出60-80%的临床前降解,但在最大剂量下降解37%。

 

3、递送创新

 

TPDs可以利用降解-抗体偶联物(Protac+ADC=DAC)、纳米技术(Nano-PROTACs)和点击化学(CLIPTACs)的进步来提高特异性和效力。DAC可以识别靶细胞上表达的受体,纳米PROTACs可以对肿瘤特异性条件作出反应,允许将PROTACs集中递送到癌细胞。CLIPTAC以两个较小的自组装片递送,可以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尽管它们必须在细胞内组装以保持细胞渗透性。DACs尤其突出,目前有9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且BMS-986497和ORM-5029正在进行I期试验。

 

4、激活创新

 

靶向激活可以控制空间和时间上的降解,无论是对光(PHOTAC)、低氧(缺氧激活的PROTAC)还是额外的POI(三价PROTACs)的响应。然而,这些方法面临着实际的限制:有限的光穿透组织限制了PHOTAC的激活;自然缺氧的组织限制了缺氧激活的PROTACs对肿瘤的特异性;额外的体积可能限制三价PROTAC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结 语

 

展望未来,虽然TPD领域仍需更多的临床数据,但企业能够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应对,例如选择最适合降解的靶标,开发结合目前不可降解靶标的配体,以及使用计算进行降解设计/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生物技术收购、共同开发和研究合作等手段来推进TPD技术的发展,为无药物治疗的疾病带来了新疗法的曙光。

 

参考文献:

[1]Zhong G, Chang X, Xie W, Zhou X.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advances in drug discove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Nov 6;9(1):308. doi: 10.1038/s41392-024-02004-x. PMID: 39500878; PMCID: PMC11539257.

[2]Ding Y, Lu B. SnapShot: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Cell. 2024 Nov 14;187(23):6784-6784.e1. doi: 10.1016/j.cell.2024.10.025. PMID: 39547212.

[3]Mullard A. Protein degraders push into novel target space. Nat Rev Drug Discov. 2024 Nov;23(11):799-802. doi: 10.1038/d41573-024-00170-9. PMID: 39402425.

[4]Farley K, Bhattacharya S, Cleland J, Chandran P, Wu J. Th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landscape. Nat Rev Drug Discov. 2024 Nov 27. doi: 10.1038/d41573-024-00187-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604677.

 

 

来源:药渡

关键词: 靶向蛋白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