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2-28 09:27
导读:本文介绍了新型抗真菌药物最新临床进展及上市药物。
2025年2月26日,萌蒂制药(Mundipharma)注射用醋酸瑞扎芬净的新药申请上市已获得中国CDE受理。2023年3月该药物已在美国通过FDA批准,同年12月,获得欧洲EMA批准。
图源:CDE官网
念珠菌血症与侵袭性念珠菌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群体中,如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肿瘤化疗患者等,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念珠菌是医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第四大常见病原体,仅次于革兰阴性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旦发病,患者往往面临严峻的预后挑战,治疗选择有限且费用高昂,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抗真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及给药便利性上存在诸多不足,如两性霉素B虽抗菌活性强,但肾毒性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唑类药物虽安全性较好,但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且对某些侵袭性念珠菌菌株疗效欠佳。在此背景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瑞扎芬净应运而生,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1.全球在研药物最新临床数据
1.瑞扎芬净
瑞扎芬净是一种创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具有独特的环肽结构,能特异性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β-1,3-D-葡聚糖合成酶,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完整性,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在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中,瑞扎芬净展现出卓越疗效。研究纳入了全球多家医疗中心的念珠菌血症与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根据STRIVE和ReSTORE试验结果显示,瑞扎芬净组与卡泊芬净组的30天全因死亡率相当,均为19%,且在某些亚组人群中甚至更低。
安全性方面,瑞扎芬净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未报告显著安全性差异。
此外,瑞扎芬净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相较于传统棘白菌素类药物每日给药,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2.其他全球在研药物
Olorofim(F901318):
靶向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干扰真菌嘧啶合成,对耐药曲霉菌有效,II期临床试验显示对侵袭性曲霉病的缓解率达50%。
Fosmanogepix(FMGX):
抑制GPI锚定蛋白合成,广谱覆盖念珠菌和曲霉菌,包括唑类耐药株,II期数据显示口服和静脉制剂均有效,生物利用度高。
Ibrexafungerp(Brexafemme):
首个口服β-(1,3)-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已获批用于阴道念珠菌病,III期试验扩展至侵袭性感染,对耐药白念珠菌有效。
3.国内在研药物
奥特康唑(VT-1161):
新型四唑类药物,抑制真菌CYP51酶,对氟康唑耐药菌株有效。II期临床显示其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真菌清除率达85%,且肝肾毒性低。
卡泊芬净仿制药:
步长制药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2024年获批,2023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28.96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抗真菌市场主力;正大天晴开发的长效缓释剂型(每周给药一次)进入I期临床。
2.已上市药物
1.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作为首个获批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在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抗菌谱广,对多种念珠菌属及曲霉菌属均有活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每日给药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便利性。
米卡芬净:
与卡泊芬净类似,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抗菌活性强,且在亚洲人群中应用经验丰富。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但同样面临给药频率高的问题。
阿尼芬净:
该药物在欧洲市场应用广泛,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与卡泊芬净相当,且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出对耐药菌株的良好疗效,但其在临床使用中需注意监测肝功能等不良反应。
2.唑类药物
氟康唑:
作为经典的唑类药物,氟康唑具有口服与静脉两种剂型,给药方便,抗菌谱涵盖多种念珠菌属,尤其在轻中度念珠菌感染治疗中应用广泛。然而,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产生,且对某些侵袭性念珠菌菌株疗效有限。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抗菌谱较氟康唑更广,对曲霉菌属等也有一定活性,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受食物影响较大,且存在较多药物相互作用,临床使用需谨慎。
伏立康唑:
该药物对侵袭性念珠菌病与曲霉病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在重度感染患者中应用较多。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肝毒性、视觉毒性等,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3.多烯类药物
两性霉素B:
作为抗真菌治疗的“基石”药物,两性霉素B对多种真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尤其在重度、难治性真菌感染中不可或缺。然而,其肾毒性、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需在严格监测下谨慎使用。
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新药物研发持续推进
全球范围内,抗真菌药物研发热度不减。除了瑞扎芬净等已进入后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外,还有众多新型抗真菌药物处于研发管线中,如针对新型靶点的抑制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抗真菌药物等。这些新药物有望克服现有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拓展抗菌谱,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2.联合治疗方案探索
鉴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与耐药性问题,联合治疗方案成为未来研究热点。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可实现协同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发生风险。例如:
棘白菌素类药物与唑类药物联合,可从不同环节抑制真菌生长繁殖;
抗真菌药物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可增强机体自身抗真菌能力。
未来,更多联合治疗方案有望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3.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在抗真菌治疗领域逐渐兴起。通过对患者感染真菌的基因测序、耐药性检测等手段,可精准识别病原体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针对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可选择特定的抗真菌药物组合或新型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结合免疫调节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有望提高抗真菌治疗的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4.药物给药方式创新
为提高患者依从性与治疗便利性,新型给药方式的研发成为趋势。除了瑞扎芬净每周一次给药的优势外,还有研究探索长效缓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等。长效缓释制剂可减少给药频率,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维持稳定有效浓度;靶向给药系统可将药物精准递送至感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这些创新给药方式有望改善患者治疗体验,提升治疗效果。
小 结
已上市抗真菌药物在疗效与安全性上呈现显著差异:棘白菌素类凭借广谱抗菌活性成为重症感染首选,但给药频率限制其长期使用;唑类药物虽口服便捷,却面临耐药性攀升的挑战;多烯类作为“最后防线”药物,疗效强劲但毒性突出。
随着醋酸瑞扎芬净等新型药物的引入,未来治疗格局将进一步向长效、低毒方向倾斜。
来源:药渡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