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药物亚硝胺杂质的形成机制、风险评估方法及行业应对措施

嘉峪检测网 2025-04-28 08:38

导读:本文就亚硝胺的形成机制、风险评估方法及行业应对措施进行梳理,供同行学习和提供一定的参考。

亚硝胺(Nitrosamines)是一类具有N-亚硝基结构的化合物,因其潜在的基因毒性和致癌性,近年来成为全球药品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自2018年在部分降压药中发现亚硝胺杂质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逐步完善了针对亚硝胺的控制策略。本文就亚硝胺的形成机制、风险评估方法及行业应对措施进行梳理,供同行学习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亚硝胺杂质的背景与危害

 

1. 亚硝胺的发现历程

 

2018年事件:首次在缬沙坦(Valsartan)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中检测到N-亚硝基二甲胺(NDMA),引发全球药品召回潮。

后续扩展:随后在雷尼替丁(抗胃酸药)、二甲双胍(降糖药)、利福平(抗生素)及戒烟药伐尼克兰(Varenicline)中陆续发现亚硝胺杂质。

监管响应:FDA联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等国际机构,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框架。

 

2. 亚硝胺的毒理学特性

 

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NDMA等亚硝胺列为2A类(可能人类致癌物)。其致癌机制与DNA烷基化导致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暴露风险:即使极低剂量(如每日摄入数十纳克)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因此需设定严格的“可接受摄入量(AI)”。

 

二、亚硝胺形成的化学机制与根源分析

 

1. 化学形成条件

 

亚硝胺的生成需满足以下条件:

 

(1)胺类前体:二级胺(R1R2NH)、三级胺(R1R2R3N)或季铵盐。

 

(2)亚硝化试剂:亚硝酸盐(NO₂⁻)或能释放亚硝酸的化合物(如硝酸盐)。

 

(3)酸性环境:pH≤3时,亚硝酸盐易转化为亚硝酸(HNO₂),与胺类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2. 制药工艺中的风险点

 

(1)原料药(API)生产环节

 

溶剂与试剂:

酰胺类溶剂(如DMF、NMP):高温降解可能释放二甲胺等二级胺。

含胺催化剂:如三乙胺中的杂质胺类。

回收物料:回收溶剂或催化剂若未彻底净化,可能携带亚硝胺或前体。

工艺设计缺陷:

淬灭步骤:使用亚硝酸淬灭叠氮化物时,残留胺类可能反应生成亚硝胺。

工艺参数失控:温度、pH或反应顺序的波动可能促进副反应。

 

(2)制剂生产与储存环节

 

辅料中的亚硝酸盐:部分辅料(如乳糖、微晶纤维素)可能含微量亚硝酸盐。

包装材料迁移:某些包装材料(如橡胶塞)可能释放亚硝胺前体。

API降解:含胺基的API在储存期间可能因氧化或水解生成次级胺,与辅料中亚硝酸盐反应。

 

三、FDA的风险控制策略

 

1. 三阶段缓解流程

 

(1)风险评估

 

范围:涵盖所有化学合成API及其制剂,重点关注高剂量、长期用药品种。

方法:基于ICH Q9质量风险管理原则,评估工艺路线、物料来源及稳定性风险。

工具:利用“鱼骨图”或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

 

(2)确认性检测

 

检测方法:需使用高灵敏度技术(如LC-MS/MS),定量限(LOQ)应低于AI的10%。

样本选择:至少检测3批代表性样品,覆盖不同API供应商和效期阶段。

结果判定:

≤10% AI:无需设定质量标准,但需定期监控。

(10% ~100%)AI:需在放行标准中增加亚硝胺控制项。

>AI:禁止放行,需召回并改进工艺。

 

(3)变更管理与报告

 

工艺变更:如替换含胺溶剂、优化淬灭步骤,需通过DMF(药物主文件)或补充申请提交FDA。

制剂改良:添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或调节pH抑制亚硝胺生成,需提供稳定性与生物等效性数据。

 

2. 可接受摄入量(AI)的确定

 

(1)计算方法

 

基于致癌数据:通过TD₅₀(50%肿瘤发生剂量)线性外推,公式:

示例:NDMA的TD₅₀为0.0959 mg/kg/天,计算得AI为96 ng/天。

 

分类法:若无充分数据,按致癌潜力分为5类,默认AI为26.5 ng/天。

 

(2)多亚硝胺共存的控制

 

若同一药品含多种亚硝胺,总风险需满足:

 

 

示例:某药含亚硝胺杂质A(AI=26.5ng, 可接受限度为0.33ppm)、亚硝胺杂质B(AI=37ng, 可接受限度为0.46ppm)和亚硝胺杂质C(AI=1500ng, 可接受限度为18.75ppm),若检测浓度分别为0.10 ppm、0.05 ppm和1.00 ppm,则总风险为:0.10/0.33+0.05/0.46+1.00/18.75=46.5% (合格)

 

四、行业应对措施与案例分析

 

1. API生产商的优化方向

 

(1)工艺设计:避免使用亚硝酸盐淬灭,改用过氧化氢等替代试剂。

 

(2)供应链管理:审核原料供应商,要求提供亚硝酸盐及胺类杂质的检测报告。

 

(3)溶剂回收控制:独立回收不同工艺的溶剂,避免交叉污染。

 

案例:某API厂商在合成中引入离子液体替代DMF,成功将NDMA水平从50 ppb降至未检出。

 

2. 制剂企业的改良策略

 

辅料筛选:优先选择低亚硝酸盐辅料,如用甘露醇替代乳糖。

抗氧化剂应用:添加0.1%抗坏血酸可抑制90%以上的NDSRI(亚硝胺药物相关杂质)生成。

pH调控:将制剂微环境调至中性(pH 6-8),减缓亚硝化反应速率。

案例:某二甲双胍缓释片通过添加柠檬酸钠调节pH,使NDMA水平稳定在AI限值内。

 

3. 生物等效性豁免的突破

 

FDA研究表明,添加≤10 mg/剂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对BCS I-III类药物的渗透性无显著影响。因此,此类制剂变更可豁免体内BE研究,仅需提供溶出度数据。

 

示例:某雷尼替丁仿制药通过添加5 mg抗坏血酸,无需临床试验即获批准。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当前难点

 

检测技术:亚硝胺种类繁多,开发通用型检测方法仍需突破。

供应链追溯:全球化采购背景下,原料交叉污染风险难以彻底消除。

监管协调:各国AI限值及实施时间表存在差异,增加企业合规成本。

 

2. 创新方向

 

AI预测模型:利用QSAR(定量构效关系)预测新型亚硝胺的致癌潜力。

连续制造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减少工艺波动,降低亚硝胺生成风险。

绿色化学:开发无胺合成路线,从源头消除亚硝胺前体。

 

结语

 

亚硝胺杂质的控制是一项涉及化学、毒理学、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FDA指南的修订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径,更推动了全球药品安全的协同进步。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与监管科学的深化,制药企业需持续优化工艺,平衡风险控制与药物可及性,最终实现患者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FDA, Control of Nitrosamine Impurities in Human Drugs Guidance for Industry, September 2024.

 

 

来源:药事纵横

关键词: 药物亚硝胺杂质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