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7-23 08:57
导读: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起点,只有系统识别出所有潜在风险,才能有效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及验证效果评估。所以,建议这一阶段尽可能投入大量资源,全方位、结构化地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尽可能多地识别出风险点。
前言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起点,只有系统识别出所有潜在风险,才能有效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及验证效果评估。
所以,建议这一阶段尽可能投入大量资源,全方位、结构化地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尽可能多地识别出风险点。
避免“看不见的风险”埋下隐患。
No.1 风险分析的核心步骤
1). 产品的预期使用
产品的基本分类和预期使用描述,对于确定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至关重要。
关键要素:
a). 预期医疗适应症:如糖尿病血糖监测、骨折固定治疗等;
b). 患者群体:年龄(早产儿/老年人)、性别、健康状况(免疫功能低下等);
c). 作用部位/组织:接触方式(植入/表皮)、作用机制(电刺激/化学释放);
d). 用户类型:患者自用、医护人员操作、非专业人员(如家属);
e). 使用环境:ICU(电磁干扰)、家庭(无专业支持)、救护车(振动);
f). 工作原理:如超声成像、药物缓释泵、AI辅助诊断算法、皮下给药。
案例:家用心率监护仪需考虑老年用户误操作、家庭WiFi信号干扰等场景。
注意:上述的分析需在文档中明确记录。
2). 可合理预见的误使用
定义:未按照产品说明书的使用(非故意违规),但可预测的错误使用(如一次性导管复用)、故意滥用(超适应症使用)。
识别时机:设计阶段,通过可用性测试(如模拟紧急场景下用户操作);上市后,分析客户投诉、不良事件报告。随时间推移,预测潜在的误使用能力逐渐增强。
工具:可用性工程研究是个很好的工具,如在可用性测试期间,观察不同实验者的使用方式。
案例:胰岛素注射笔的剂量设置旋钮易被意外转动→设计防误触锁止机构。
3). 与安全有关特性的识别
YY/T 1437-2023附录A中问题涉及医疗器械的许多方面,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帮助识别与安全有关的特性。
执行流程:
(1). 调用YY/T 1437-2023附录A问卷(共37类问题问),例如:
问题5:是否有能量输送给患者或从患者身上获取? → 安全特性:温度监控电路。
(2). 生成安全特性清单,关联后续危害分析。
误区提醒:安全特性≠产品功能!如“心电图机的50Hz滤波”是安全特性,“心率变异性分析”是功能。
4). 危险和危险情况的识别
根据安全有关特的识别以及风险识别的工具,对识别的分析逐一列出,详见下表:
5). 风险估计
风险识别后,应该对每一个风险进行估计,即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风险接受准则进行赋值。
具体可以按下面三步法进行:
第一步:严重度(S):分5级(S1轻微不适 → S5患者死亡);
第二步:发生概率(P):分5级(P1极低 < 10⁻⁶→P5极高 > 10⁻²);
第三步:风险值 = S × P → 生成风险矩阵,标记需优先控制的区域。
注:概率估算需结合专业的工作经验、临床数据、文献、模拟测试等证据。
No.2 风险分析的基本工具
YY/T 1437-2023附录B给了几个典型的风险分析工具:
1). 初始风险分析(PHA),适用于早期概念设计阶段。
2). 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适用于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
3).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分为DFMEA和PFMEA,分别用于设计和生产阶段。
4). 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适用于对预期性能偏离的分析。
5). 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适用于设计开发后期阶段,以优化设计。
上述每一个工具,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具,并且都有相应的标准和应用指南,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分别查阅,进行学习。
我们经常用的两个工具:事件树分析法(ETA)和失效模式分析法(FMEA)。
将工具分析的过程和结果作为风险分析的附件。
No.3 风险分析的评审
评审时机:
设计变更后、上市前最终评审;
评审重点:
是否覆盖所有预期用途和误使用的场景?
安全特性清单是否完整?
风险估计证据是否充分?
输出:风险分析报告(需团队签字确认)
No.4 风险分析文档
最后进行整理风险分析文档,这是GB/T 42062的核心要求。
具体可必须包含(但不限):
1). 产品的综述;
2). 风险分析小组成员信息(含资质证书或培训记录);
3). 预期用途和可预见误用的详细描述;
4). 已识别的所有危险(源)清单;
5). 每个危险源对应的危险情况及风险估计值;
6). 使用的分析工具的原始记录;
7). 评审记录及未关闭问题的追踪表。
No.5 结语
风险分析是动态过程!
新产品上市后,需通过生产后监督补充新风险,持续迭代分析。
来源:医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