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vs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比较

嘉峪检测网 2025-08-21 09:21

导读: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三维晶体管,被认为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进化版本。GAAFET与FinFET的比较标志着多栅晶体管的进步,将导电通道从垂直鳍片转移到纳米片。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Gate-All-Around FET,GAAFET)是一种半导体三维晶体管,被认为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FinFET)的进化版本。GAAFET与FinFET的比较标志着多栅晶体管的进步,将导电通道从垂直鳍片转移到纳米片。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vs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比较

 

FinFETFinFETs 是英特尔于 2011 年推出的首款三维晶体管,它是对传统平面晶体管(MOSFET)的一种改进。在 28 纳米工艺节点以下,平面 MOSFET 就开始出现诸如电流泄漏、散热问题和短沟道效应等难题。而 FinFET 则通过在栅极上添加一个垂直的“鳍片”来解决了这些问题。

 

随着摩尔定律的推动,芯片尺寸不断缩小,因此需要在相同面积内容纳更多的晶体管。在一定规模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开始出现与十年前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所遇到的类似问题。当鳍片彼此靠得太近时,相邻鳍片之间出现泄漏电流的风险会增加。这会增加功耗,并且在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难以控制它,从而导致更高的功耗和更低的能源效率。

 

此外,为了容纳更多的晶体管,鳍片的宽度会减小,这会导致栅极控制泄漏的效果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栅极泄漏”。栅极电极在三个面都包裹着鳍片结构,但在底部面,通道暴露在硅衬底上,这可能会导致泄漏电流。更薄的鳍片还会导致电阻增大,这使得难以保持适当的静电控制。GAAFET 的目标是通过将散热片从垂直结构改为纳米片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GAAFETGAAFET通过从垂直鳍片切换到纳米片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 5 纳米工艺节点以下,栅极增强型自对准场效应晶体管(GAAFET)将取代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用“纳米片”取代垂直鳍片。在 GAAFET 中,源极和漏极不再属于鳍片的一部分,而是通过水平堆叠的纳米片来实现。而在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导电通道有三个接触面,而在栅极增强型自对准场效应晶体管中,晶体管的栅极完全包裹着每个纳米片的四个面,因此被称为“全方位栅极”。每个纳米片的底面完全被栅极包裹,不再与衬底接触。这使得晶体管的静电控制更加良好,并将允许半导体图案进一步缩小。预计在本十年末之前,全方位栅极晶体管将用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器件。然而,GAAFET 技术也有其自身的挑战,主要是制造复杂度更高和成本更高。这就是为什么 GAAFET 只会被用于移动设备或高性能计算(HPC)应用中的尖端芯片的原因之一。

 

在 GAAFET(全栅极环绕型)中,蚀刻工艺相较于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而言会变得更加复杂。在全栅极环绕结构中,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蚀刻步骤来实现所需的栅极形状和尺寸。一旦栅极形成,后续的蚀刻步骤可能需要用于微调晶体管形状或去除牺牲性材料,同时又不能损坏其他集成电路层。

 

沉积过程也更加精确,并且需要更先进的设备。在较老的晶体管结构中,化学气相沉积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沉积方法,而 GAAFET 则需要原子层沉积(ALD)。ALD 更加精确,因为它分步骤添加化学反应物,形成单原子厚度的沉积膜,从而产生更平滑的表面,且微凸点出现的概率更低。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vs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比较

来源:十二芯座

关键词: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