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OC 的启发
Suppliers(供应方):提供资源或条件的人和组织
Inputs(输入):完成流程所需要的材料、数据或信息
Process(过程):把输入转化为结果的活动和方法
Outputs(输出):最终的成果或交付件
Customers(客户):接收并使用成果的人
借助 SIPOC,可以把业务流梳理清楚,清楚看出关键环节与风险点,从而找到改进机会。
这篇文章聚焦于其中的 IPO(三要素),并结合研发经历展开思考。
I = Inputs(输入):起点、依据和条件
P = Process(过程):执行的步骤和方法
O = Outputs(输出):最终的成果与交付
作者认为 IPO 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统思维方式。
Inputs(输入):决定方向的起点
研发工作的基础就是输入,它决定了项目能走到哪一步。
常见的输入包括:
临床需求:医生、患者和医院的实际痛点
法规要求:NMPA、FDA、CE 等监管要求
技术信息:专利、文档、竞品资料
资源保障:团队、人力、经费和设备
用户反馈:来自市场或临床的使用体验
实操中,可以:
1.在立项时整理一份“输入清单”,搞清楚手里有什么,还缺什么;
2.借助需求矩阵做优先级排序;
3.通过阶段性评审,验证输入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Process(过程):研发推进的路径
医械研发通常分为:
概念设计
需求分析
原型开发
验证与确认
注册申请
上市量产
理论上,研发交付到验证完成就可以收尾,但实际情况是:注册、量产环节同样需要研发团队的支持。
举个例子,在验证阶段:
输入:设计需求、测试方案
过程:执行测试并记录数据
输出:测试报告与结论
落地做法包括:
完善标准化的开发控制流程;
用流程图或甘特图可视化项目;
引入敏捷开发思维,迭代中兼顾效率与合规;
在关键环节设置 TR 审查点,确保过程不跑偏。
Outputs(输出):衡量成果的标尺
输出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整套可交付成果:
技术产出:成品、算法
文档资料:DMR、DHF 等
合规证据:监管批准文件
市场支持:推广物料
如何更好地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产出要求;
制定交付清单,便于追踪归档;
结合里程碑管理,把成果和节点挂钩。
IPO 的协同价值
医械研发是一个跨部门协作的链条:研发、注册、临床、质量、生产、市场缺一不可。
IPO 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
研发的输出是生产的输入;
注册需要的依据来自研发;
市场反馈又会变成下一代研发的输入。
同时,它还能与项目管理工具结合:
每个输入/过程/输出都能当作任务节点;
输出成果就是里程碑;
输入缺失或过程受阻时,可以提前识别风险。
IPO 与 PDCA 的结合
Plan:定义输入与输出,规划过程
Do:执行过程
Check:检视成果是否达标
Act: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
两者相辅相成,能让研发团队不断循环改进。
总结
“能做”只是基础,“做得更好”才是研发的目标。IPO 的价值就在于:
明确起点 → 知道从哪里来
梳理路径 → 明白怎么走
确定终点 → 清楚要去哪
这就是作者对 IPO 的一些理解。欢迎同行们留言讨论:
来源:Internet
关键词:
医疗器械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