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为什么异构体的校正因子不是1?

嘉峪检测网 2024-06-07 09:39

导读:本文旨在对某些与主成分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手性异构体)根据线性斜率比值计算的校正因子偏离1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对某些与主成分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手性异构体)根据线性斜率比值计算的校正因子偏离1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做杂质检测分析方法(如有关物质)的方法验证时,某些结构式与主成分接近的已知杂质,根据线性斜率的比值计算却发现斜率偏离1较大,理论上可以不加校正因子计算检测结果的组分竟然需要加上校正因子。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手性异构体的校正因子不是1,那就是问题了。因为这不符合常理,如果方法验证时出现异构体的校正因子不是1,质量标准上异构体的检测结果需要加校正因子计算的话,极可能引起审评老师的质疑。

 

一般情况下,异构体的校正因子不是1,都是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下文将可能导致异构体校正因子不是1的原因进行分析。

 

1、待测物为成盐化合物

 

以API为例,如果待测物为成盐化合物(如枸橼酸托瑞米芬),那么可以知道在做方法验证时,主成分对照品应该为成盐的形态。如果异构体对照品为自制对照品,合成的同事很可能提供的是没有成盐的形态。很多同仁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杂质具有与主成分类似的结构,也可以成盐,那么即使获得的对照品是未成盐的形态,在进行计算时应当折成与主成分相同的形态,即如果主成分是以成盐形态的浓度,该杂质也应当是成盐形态的浓度。

 

以枸橼酸托瑞米芬为例,药典收载了其E-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在做该方法验证时,如果E-异构体的对照品为未成盐形态,则如果根据线性斜率比值计算的校正因子应该是0.68。如果以成盐形态计算,则校正因子应是0.68÷(1-192.14/598.10)≈1。这种情况下,该杂质在原料药与制剂中的校正因子一致。

 

当然,如果该杂质不具有与主成分相同的成盐基团,即使其他基团与主成分一致,也应以不成盐形态计算校正因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制剂的规格以未成盐形态计算,则该杂质在原料药与制剂中的校正因子不一致;如果制剂的规格以成盐形态计算,则该杂质在原料药与制剂中的校正因子一致。

 

以上内容比较难以理解,且为个人之见,请读者仔细斟酌。

 

2、杂质对照品纯度不足

 

如果杂质对照品纯度不够,可以想象即使校正因子的真实值为1,计算出的结果也会偏离1。杂质对照品大多难以获得,自行制备的量一般数量较少,难以按照质量平衡法进行标定,一般标定时大多为通过液相检测主成分纯度的方式。这就留下了实际纯度与检测纯度不一致的隐患,如水分、溶剂、无机盐等液相无法检出的杂质含量较高,即有可能导致实际纯度远低于检测纯度。于是计算的杂质的校正因子偏离真实值。

 

分析人员在获得自制对照品时,应当评估对照品纯度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杂质对照品的合成工艺进行评估,对可能导致纯度不足的风险进行严谨的分析。例如最后一步为盐析,需评估杂质对照品中无机盐含量过高的风险;其他如水分、溶剂含量过高的风险也需要进行类似的分析。

 

3、主成分与杂质各级别的线性色谱峰不在同一个色谱图中

 

一般情况下,建议线性验证时,如果需要计算校正因子,应当配制各级别浓度的主成分与各杂质的混合溶液,使得不同级别的主成分与杂质峰在同一个色谱图中。这样排除了仪器响应值存在偏差的风险,如果主成分与杂质分别进行线性验证,则增加了因为仪器响应偏差导致校正因子偏离真实值的风险。

 

4、主成分线性溶液浓度与杂质相差过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计算校正因子,主成分与杂质各级别线性溶液的浓度应当接近。虽然根据朗伯比尔定理,响应值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即斜率是固定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各种复杂的环境会使得响应值偏离朗伯比尔定理。因此为了减少校正因子偏离真实值的风险,应当使得主成分与杂质各级别线性溶液的浓度接近。

 

如果主成分的线性验证范围远大于其他杂质,建议在与杂质相同的线性验证范围内与杂质浓度一致,并取该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校正因子的计算。

 

5、其他

 

限于经验及知识的限制,笔者只能想到以上的四个原因可能导致校正因子偏离真实值,如睿智的读者有其他观点,欢迎指点迷津。

 

来源:Internet

关键词: 异构体 校正因子不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