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化妆品中致敏性香精香料监管与检测现状

嘉峪检测网 2025-05-23 21:08

导读:本文提出了加强化妆品致敏性香精香料风险监管的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规、提升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宣传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等,以降低化妆品致敏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与安全。

 

本文围绕化妆品中致敏性香精香料的安全性问题,分析了我国与欧盟在该领域的监管现状,并综述了当前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的主要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了加强化妆品致敏性香精香料风险监管的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规、提升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宣传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等,以降低化妆品致敏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与安全。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afety concerns related to allergenic fragrances in cosmetics analyzing the current regulatory status i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review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major analytical detection methods for fragrances in cosmetics.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risk management of allergenic fragrances including improving relevant regulations enhancing testing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consumer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goal is to reduce allergenic risks and ensure consumer health and safety.

 

 

化妆品;致敏性香精香料;监管现状;分析检测

 

cosmetics;allergenic fragrances;regulatory status;analytical detection

 

1. 引言

 

香精香料是指具有特定功能团或化学结构,能够被人类嗅觉感知香气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物质,可以掩盖化妆品中常用的脂肪酸、油脂和表面活性剂等原料产生的不良气味[1],并赋予产品愉悦的气味,提升使用体验。香精香料作为各类加香产品的重要原料,具有品种多、用量少、作用显著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虽然香精香料在化妆品中的用量较低,但却是引起过敏反应及其他刺激性反应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接触性荨麻疹(contact urticaria)[2] 、光敏反应和色素接触性皮炎等。其中,过敏问题占所有安全问题的30%以上[3] 。

 

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香精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香精香料引起的过敏反应已成为化妆品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致敏性香精香料接触皮肤后, 透过皮肤与角质细胞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从而引发皮肤过敏。此外,部分香料还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引发病理性变化[4] 。

 

例如,人造香水中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它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且已被证实为致癌物质[5] 。苯甲醇作为香料和防腐剂使用时, 可能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毒性,引发头晕、呕吐、恶心、疲乏等症状。香豆素误食后可能引起轻微的腹泻、头晕与呕吐等,其衍生物呋喃香豆素具有一定的光毒性[6] ,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可能导致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黄樟素易诱发肝脏肿瘤[7] ,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器官萎缩、体质减弱及组织细胞变性等。此外,葵子麝香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而硝基苯可对皮肤造成毒性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香料本身虽无毒性,但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反应。比较典型的是麝香,其本身无毒,但具有兴奋子宫、活血散结的功能,因此孕妇应避免接触。

 

2. 监管现状

 

2.1 我国相关法规文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2021 年5 月26 日更新的《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8]中,共列入禁用组分1284 种,其中包括3 4-二氢香豆素等多种香精香料。然而,现行标准检测方法尚无法覆盖所有禁用物质。表1 列出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 中已有检测方法的16 种禁用香精香料。除此之外,目前化妆品市场上还存在诸如枸橼醛等虽广泛使用但安全性不高的香料成分,其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甚至引发青光眼[9] 。

目前,我国对日用香精的管理以国家标准《GB / T 22731-2022 日用香精》为推荐性执行标准,该标准于2022 年12 月23 日发布,于2024 年7 月1 日起实施。该标准替代了《GB / T 22731 -2017 日用香精》旧版标准。新标准将加香产品类别调整为12 类,并增加了26 种限用的香料及其在12 类加香产品中的最高限量; 更改了原99 种限用香料在12类加香产品中的最高限量;增加了万寿菊精油等禁用物质,同时删除了1 2 3 -四氢-4-甲基峰咻。

 

2.2 欧盟监管政策

 

欧盟对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监管的主要依据为《欧盟化妆品法规》[Regulation (EC) No 1223/ 2009]及其附录Ⅲ “ 化妆品限用物质清单”[10] 。该法规要求化妆品生产商必须遵守一系列规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2023 年7 月26 日,欧盟发布条例(EU) 2023 / 1545[11],对上述第1223 / 2009号法规中的“ 化妆品限用物质清单” 进行了修订,新增56 种香精过敏原,并对部分原有条目进行了替换和删除。表2 列出了欧盟规定的致敏性香精香料,共81 种。

 

2.3 国际日用香料协会标准

 

国际日用香料协会( 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IFRA) 是香精香料行业的全球性组织,制定了全球范围内的香精香料安全管理体系IFRA 标准[12] 。根据国家药监局2021 年4 月发布的《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 年版) 》,香精香料的使用应符合我国相关国家标准和/ 或IFRA 修正案及其相关标准[13] 。IFRA 标准对日用香料的使用量做了限制,规定了日用香料在最终消费产品中的上限浓度。IFRA 标准对日用香精香料的管理主要采用禁用清单和限用清单的方式,分为禁用物质标准、限用香料标准和质量规格标准3 类[14] 。IFRA 会定期对标准进行审查和更新, 2023 年6 月发布了最新的第51版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对香精香料的评估体系。目前,IFRA 已正式采用定量风险评估(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 的方法, 作为对消费品中的日用香料进行皮肤致敏性安全评估的核心策略。以致敏性香精香料香豆素为例,如表3 所示,IFRA将化妆品按作用部位分为12 类,综合考虑香豆素的过敏和系统毒性,分别规定了其在各类化妆品中的最高使用量。

 

目前,IFRA 共有标准294 项,包括禁用物质标准86 项(如3-乙酰-2 5-二甲基呋喃等)、限用香料标准177 项(如甲酰肉桂醇等)、质量规格要求的标准31 项(如苯氧乙酸烯丙酯等)。

 

2.4 对儿童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的监管

 

为保障儿童化妆品使用安全,2023 年8 月31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了《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规定儿童化妆品配方设计应当遵循安全优先、功效必需、配方极简的原则,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合理使用香精、香料以及芳香植物油类原料,并需说明所用原料种类、用量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配方中含香精的,应当描述为有香味或者有原料特征性气味;儿童化妆品所用的香精以及芳香植物油类原料中含有已知易致敏香料组分( 见表4),应当在标签全成分中或在其他位置标注具体香料组分名称,并对每种香料组分进行安全评估。

 

3. 检测方法

 

化妆品制造商如果不严格监控产品质量,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对化妆品中香精香料成分的检测管理至关重要。化妆品中香味物质的测定具有挑战性,主要是因为化妆品配方的复杂性以及香味物质与其他成分的化学相似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化妆品基质,高效的前处理步骤是提升香精香料成分分析检测效率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对于晒黑油、植物油、柑橘油、香水等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分析,或在适当的稀释后利用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进行萃取;而对于面霜、乳液、粉底霜和唇膏等复杂基质,则需要借助超临界流体萃取、顶空技术、固相微萃取等技术进行前处理。这种复杂性使得开发一种适用于所有类别化妆品的通用检测方法十分困难。当前,化妆品香精香料分析检测技术日益提升, 主要的检测方法有色谱法、气相/ 液相色谱-质谱法、光谱法和电子鼻检测等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3.1 色谱法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实现分离分析,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色谱法分析香精香料具有诸多优势,包括高灵敏度与准确性、快速分析、广泛的适用性、高分辨率与强特异性,以及提供丰富的样品结构信息等。

 

3.2 气相/液相色谱-质谱法

 

近年来,随着串联质谱技术的发展,其在致敏芳香物质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基质复杂的化妆品,该技术可同时实现准确定量与确证分析。

 

气相色谱(GC) 主要用于检测香精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而质谱法能提供准确的结构信息,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可提供在线指纹图谱,快捷高效地给出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信息[15], 该方法也是香水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首选技术。陈燕华等[16] 采用甲醇超声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化妆品中的甲基柏木酮、甲基柏木醚、壬酸3 种香精香料, 检出限分别为0.05 mg/kg、0.1 mg/kg、0.1mg/kg。Fardin-Kia 等[17] 开发并验证了QuECh-ERS 技术进行样品制备, 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30 种香精物质, 其中包括在《欧盟化妆品法规》[Regulation (EC) No 1223 / 2009] 附录Ⅲ “化妆品限用物质清单” 中列出的24 种化合物。该方法定量限为0.33~4.0μg/g。梁柱业等[18]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及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 GC-MS / MS) 定量测定163 批化妆品中(部分样品无标注香精) 的40 种香精致敏原。

 

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外,目前也有其他类型的串联质谱方法应用于致敏性香精香料的检测。Qiu 等[19] 采用乙腈超声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 / MS) 分析婴幼儿化妆品中的5种禁用酮类香料。该法检出限为0.03~6.25μg/kg,定量限为0.1~0.5μg/kg。常压流动余辉( flow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afterglow,FAPA) 是一种新型的质谱电离技术,具有快速分析、高灵敏度、无需复杂样品预处理和低成本等优点。Ceglowski 等[20]用流动余辉质谱法对化妆品中的广藿香醇、法尼醇、黄樟素、香叶醛、桉树醇、R-香芹酮6 种香料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挥发性化妆品成分的测定。

 

3.3 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FS) 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化合物定量方法。Bitterling等[21]应用分光光度法验证萜烯和精油中是否存在过氧化氢。该方法检测限低、所需样本量小、快速直观,适用于常规分析。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法( SHSGC-IMS) 是一种无需任何预处理即可直接鉴定固体和液体样品中萜烯组分的新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分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Rodríguez-Maecker 等[22] 基于从25 种特征萜类化合物和50 种精油获得的数据,利用该技术生成了一个特征萜烯和精油指纹识别的数据库,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香料的真实性测试。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能够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芳香化合物,根据分析物扩散速率, 可以为每种化合物选择最佳的色谱溶剂。此法可产生清晰的信号、提升扩散速率并基于化学差异对不同化合物实现高度的区分。Pacholczyk-Sienicka 等[23]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H-NMR) 技术对8 种正品香水样品、6 种假冒香水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可以作为鉴别假冒产品的替代方法。

 

3.4 电子鼻

 

电子鼻(e-nose) 是一类模拟动物感官系统的仪器,主要由气敏传感器阵列、信号预处理单元、模式识别单元组成,可对样品整体气味特征进行检测识别及分析。电子鼻识别的是特征香气,而不是单一化合物,通过将传感器的响应信号传输至识别系统而对气体进行检测。该技术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具有检测速度快、数据电子化、易存储、易描述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香水造假检测、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以及未知样品中香水浓度的量化[24-27] 。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开发的一种电子鼻设备可检测香水中特定香料化合物,并生成不同气味的指纹数据库[28] 。Aghoutane Y 等[29] 在一项针对假冒香水的研究中发现,电子鼻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假冒与原版香水,在分析的大多数香水之间实现了准确的区分。

 

4. 加强化妆品致敏性香精香料风险监管的建议和措施

 

4.1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为更有效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需进一步完善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的监管体系。首要任务是设定科学合理的限量标准,明确化妆品中致敏性组分的最高允许限量,从而降低消费者因使用化妆品而引发过敏反应的风险。

 

同时,建议加强化妆品标签管理。化妆品标签应详细列出所有香精香料的成分,特别是已知的致敏性组分,使消费者能够根据个人的肤质和过敏史,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4.2 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提升检测能力是确保化妆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大对化妆品检测机构的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检测机构合作,引入最新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如高通量筛查、精准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提升检测技术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4.3 加强科普宣传

 

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化妆品中香精香料致敏性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因不当使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通过科普宣传,普及化妆品中致敏性香精香料的相关知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其科学合理地选购和使用化妆品。

 

4.4 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和支持化妆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更安全、绿色环保的香精香料替代品。通过优化配方、使用低致敏性原料,在保证产品使用感的同时,降低化妆品的致敏性,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化妆品的需求,推动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香精香料作为影响化妆品使用体验的重要成分,其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提升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宣传、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的致敏性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对化妆品中致敏性香精香料的检测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化妆品香精香料的安全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引用本文

 

侯梦媛,王海燕*,孙建博*,路勇.化妆品中致敏性香精香料监管与检测现状[J/OL].《化妆品与皮肤科学》网络专刊,2025(2):1-12[2025-05-23].https://www.cfdam-health.com/ebook/hzp/202502/index.html.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关键词: 化妆品 香精香料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