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直觉医疗、美敦力、强生等联合发布《远程机器人手术技术指南》

嘉峪检测网 2025-07-01 13:12

导读:全球外科机器人产业在远程手术领域正迎来一项重要进展。近日,《World Journal of Surgery》正式刊登了一篇题为《Expert Consensus‐Based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mote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and Procedures》的论文。这篇由多家外科机器人公司、医疗机构及网络安全企业共同完成的技术指南,被认为是远程机器人手术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全球外科机器人产业在远程手术领域正迎来一项重要进展。近日,《World Journal of Surgery》正式刊登了一篇题为《Expert Consensus‐Based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mote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and Procedures》的论文。这篇由多家外科机器人公司、医疗机构及网络安全企业共同完成的技术指南,被认为是远程机器人手术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指南的主要作者来自直觉医疗Intuitive、美敦力、强生医疗科技、Virtual Incision、Sovato、Medcrypt等知名企业,也包括多位临床领域的专家。论文的致谢部分,还特别提到Nanoflex Robotics、CMR Surgical、LN Robotics、MicroPort等公司,显示了指南背后广泛的行业协作和共识。

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8%BF%9C%E7%A8%8B%E6%9C%BA%E5%99%A8%E4%BA%BA.html

 

# 从概念到现实:远程机器人手术为何需要标准

远程机器人手术的概念并不新鲜。2001年,法国外科医生Jacques Marescaux在纽约,通过跨大西洋光纤网络远程操控达芬奇机器人,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为一名68岁女性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就是被后人反复提及的“Lindbergh手术”。

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8%BF%9C%E7%A8%8B%E6%9C%BA%E5%99%A8%E4%BA%BA.html

虽然这台手术证明了远程手术的可行性,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程手术未能成为临床常规。过去十年,一系列技术与市场因素让远程手术再次被推上舞台:

高速低延迟网络(例如5G、专用光纤网络)使数据传输条件显著改善;

外科机器人本身在精细度、响应速度方面持续进步;

新冠疫情催化了远程医疗的普及,社会对“远程”的接受度提高;

全球范围内,外科医生短缺愈发严重,尤其在偏远地区和低资源环境中,远程手术被寄予厚望。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缺乏必要的外科医疗服务。即便在高收入国家,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例如在美国,预计到2034年,外科医生缺口可能高达30,200人。远程机器人手术,因其跨越地域障碍的潜力,被视为解决“手术沙漠”的重要工具。

然而,即使有了更成熟的技术,远程手术在行业内仍面临一个关键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没有标准,医院和监管机构难以制定采购与审批流程,设备厂商也无法确保系统间的互操作和安全。这是促使产业多方联合发布指南的根本原因。

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8%BF%9C%E7%A8%8B%E6%9C%BA%E5%99%A8%E4%BA%BA.html

 

# 指南提出了哪些核心要求与参考建议?

这份在《World Journal of Surgery》发表的指南,是业内首次系统梳理远程机器人手术在技术层面需要满足的核心条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文末附指南链接):

首先,在网络层面,指南提出了“Surgical-Grade Network”的概念。这不仅仅意味着网络要足够快,更关键的是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冗余机制,以及应对突发故障的能力。远程手术不同于普通的视频会议,它对操作延迟、画面流畅度以及命令执行的即时性都有极高的要求。指南建议,医疗机构在规划远程手术前,必须对网络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多种情景演练,确保在网络波动或中断时,系统可以快速进入安全模式或平稳切换至备用线路,避免手术过程出现不可控风险。

其次,安全性是这份指南反复强调的核心焦点。远程手术将手术操作延伸到了网络空间,必然面临更大的网络攻击面。指南特别提醒,所有数据必须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不可仅依赖VPN等传统手段;同时,各环节要建立多重身份验证机制,并制定清晰的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黑客攻击、数据篡改或信息泄露。对任何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网络安全事件,都必须具备快速检测、隔离并解决的能力。

第三,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是远程手术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关键。如今,市场上存在多家外科机器人系统制造商,每家产品在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上都存在差异。如果缺乏互操作标准,远程手术就只能局限在同一品牌或同一平台内,极大限制了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医院的选择空间。指南建议,产业各方应围绕统一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以及接口规范展开合作,从而降低医院在采购和部署远程手术系统时的复杂度和潜在成本。

第四,远程手术不仅仅是机械操作,更涉及医生对手术环境的感知与“临场感”。指南指出,视频和音频系统的质量必须足够高,确保远程医生不仅能清晰看到手术视野,还能观察到患者表情、监控各类仪器的数据,甚至听到电刀声、设备报警声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手术中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提示。因此,任何远程手术系统都必须保证在断连或画面卡顿的情况下,有迅速的告警和安全机制,防止因信息缺失导致手术风险。

最后,指南也特别强调,远程手术并非简单地在办公室里装一台电脑就能完成。无论是远程医生端还是患者所在的手术室,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医疗环境标准。这包括独立、安静、网络和电源具备冗余的空间,以及达到本地手术室标准的洁净度和设备配置。只有在这样的硬件和环境保障下,远程手术才能真正实现与传统手术等同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总体来看,这份指南不仅为行业描绘了远程手术所需的关键能力,也指出了各环节仍需要持续协作和创新的方向。指南作者们在论文中也提到,未来要推动远程手术真正进入常规临床实践,还需要在法律责任、伦理规范、临床流程及认证标准等领域,进一步制定更具体、更详实的操作规范。

 

# 产业意义与未来挑战

从产业视角来看,这份指南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也代表着产业链各方开始走向共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远程手术在全球范围内始终停留在个别试点和示范项目的阶段。各家厂商、医院甚至监管机构,都缺乏一套共同认可的标准框架,导致远程手术在真正落地时障碍重重。

不过,即便有了这份指南,远程手术真正成为日常医疗实践,也还面临不少现实挑战:

法律与监管方面,跨州、跨国的远程手术仍处在法规真空,涉及执业许可、患者隐私、责任归属等复杂问题。

伦理与社会接受度方面,如何让医生与患者都对“隔空动刀”建立足够的信任,还有待更多临床实践与社会沟通。

基础设施方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网络环境、医疗资源上的差距巨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远程手术仍可能是一种“奢侈品”。

据悉,参与这份指南制定的多家公司和专家团队,计划在今年内继续发布后续文件,聚焦于更细化的临床操作流程、法律责任划分、认证与资质标准等议题。这些将是决定远程机器人手术能否从“概念验证”走向常规医疗应用的关键步骤。

 

# 结语

从2001 年Lindbergh 手术的跨洋探索,到如今全球产业界共同发布技术指南,远程机器人手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期。技术本身已经日益成熟,但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把这项技术真正送上更多手术台,仍需要技术、法规、伦理与临床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来,这条路有多远,还取决于行业能否将标准落实到每一台手术室,以及全球医疗体系能否真正跨越距离与资源的鸿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远程手术所带来的改变。

 

来源:MedRobot

关键词: 远程机器人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