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7-02 09:17
导读:2025 年 05 月 29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局部起效化学仿制药体外释放( IVRT )与体外透皮( IVPT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25年05月2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局部起效化学仿制药体外释放(IVRT)与体外透皮(IVPT)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指导原则明确了局部起效化学仿制药体外释放(IVRT)与体外透皮(IVPT)研究的技术要求,本文就该指导原则以问答形式进行解读,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Q1:本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适用于哪些产品?
A1: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皮肤外用或经皮给药局部起效的半固体化学仿制药(主要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提供科学建议。当参照个药指南要求,需要进行仿制药(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体外释放试验(IVRT)和/或体外透皮试验(IVPT)对比研究,以支持两者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时,可参考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阐述IVRT与IVPT研究的方法开发、验证、实施、正式测定与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包括等效判定)的一般考虑和建议。
Q2:什么是IVRT和IVPT?它们在仿制药评价中的作用是什么?
A2:·IVRT (体外释放试验): 用于评估半固体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它模拟药物从制剂基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IVPT (体外透皮试验): 用于评价药物经皮渗透行为,模拟药品在生理条件下的透皮过程。它关注药物释放后,穿透皮肤屏障(通常是离体人皮肤)到达接收介质的速率和程度。
·作用: 对于局部起效的仿制药,IVRT和IVPT研究是关键的体外对比研究,用于证明仿制药与参比制剂在药物释放动力学和透皮行为上具有等效性,从而支持其治疗等效性的整体评价。
Q3:IVRT方法开发需要考虑哪些关键要素?
A3: IVRT方法开发的核心在于建立具有区分力的测试条件,需筛选优化以下要素:
1. 设备: 最常用的是扩散池(如Franz池)。也可使用浸没池、流通扩散池或其他具有相同设计和操作原理的设备。
2. 膜:
o需筛选不同膜材(如混合纤维素酯、尼龙、聚丙烯/聚砜、聚醚砜等合成/人工材料)及有效孔径(如0.45μm)。
o膜应与药物和接收介质相容,且不影响药物释放。需提供相容性研究数据。
o需提供不同膜材下药物释放速率的线性和精密度信息,以支持膜材选择的合理性。
3. 接收介质:
o一般应满足漏槽条件(药物溶解度应超过IVRT研究中最大浓度的1个数量级以上),并尽量减少反向扩散。
opH值在研究期间需保持恒定(常用pH 5-7的缓冲液-醇多元混合体系)。
o需提供药物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数据,结合释放速率的线性和精密度结果,支持介质选择。
4. 方法参数:
o试验时间与取样点: 时间应充分反映稳态释放动力学,采样时长至少4小时(有充分数据支持可缩短)。建议至少取5个时间点(如每30分钟或1小时)。采样时间应在预定采样时间的±15分钟或±2%(取较小者)。
o上样量与上样控制: 根据剂型和药物特点选择上样方式和上样量。确保上样量一致性(±5%),避免水分散失。推荐采用“伪无限上样量”避免剂量耗竭。上样方式和上样量不应影响稳态释放动力学。
o搅拌速率: 确保接收介质充分混合(扩散池通常为600 rpm)。
Q4:IVRT方法学验证包含哪些关键项目?具体要求是什么?
A4: 验证需确保设备、方法和条件受控,降低偏差。关键项目及要求(扩散池为例):
1. 设备确证: 确认扩散池孔口面积、接收室容积、膜表面及膜下温度稳定性(如32±1℃)、搅拌速率偏差(±10%)。
2. 膜确证: 膜在相关温度的接收介质中孵化(如32±1℃,6小时;重复测定至少3份)前后分别收集相同量的接受介质;试验结束时,药物回收率应在100%±5%。
3. 接收介质取样确证: 证明取样技术能稳定、准确地收集相同体积介质,取样不会因取样技术引起误差(如残留、混合不均采样等)。
4. 环境控制: 建议样品暴露环境温度21±2℃,湿度50%RH±20%RH。
5. 线性和范围: 累积释放量对时间平方根作图应呈线性(r² ≥ 0.97)。需报告每个池的线性方程。
6. 精密度和重现性: 计算批内(同一运行)和批间(不同运行)释放速率(斜率)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CV)。批内和批间%CV均应≤15%。至少进行3次独立试验。
7. 剂量消耗: 计算接收介质中药物的总累积释放量占上样药物量的百分比(平均剂量消耗百分比)。稳态释放动力学通常要求剂量消耗<30%。若>30%但仍能维持线性和稳态,方法也可接受。
8. 区分力(选择性、灵敏度、专属性):
o选择性: 能区分因药物浓度变化、关键辅料/工艺变更导致的释放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o灵敏度: 释放速率应随处方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高/低规格制剂相较参比制剂应呈现相应高/低释放速率)。
o专属性: 处方浓度与平均释放速率(斜率)应成比例,线性相关r² ≥ 0.95。
9. 耐用性: 考察关键参数微小变化(如温度±1°C、上样量±10%、接收介质成分/pH轻微变化、搅拌速率轻微变化)的影响。参数改变后,平均斜率需在精密度和重现性验证中获得的平均斜率的±15%范围内。
Q5:IVRT正式研究如何进行?样品数和设计有何要求?
A5:
·盲法: 涉及等效判定时,需详细描述盲法程序(确保操作者不知晓样品身份)。
·样品数: 每批(T或R)至少6个。
·研究设计:T与R的对比研究应在连续的扩散池上交替给药。从两种序列随机选择:ABABAB(T-R-T-R-T-R)或 BABABA(R-T-R-T-R-T)。
·数据报告: 报告每个扩散池各时间点的累积释放量(μg/cm²),绘制累积释放量积释放量与√t的关系图,计算斜率(释放速率)。
Q6:IVRT数据如何统计分析与判定等效?
A6:
1. 数据计算: 对每个池,计算累积释放量与√t 的关系图的斜率(TS为受试制剂斜率,RS为参比制剂斜率)。
2. 斜率比值计算: 计算所有可能的T/R斜率比值(TSi / RSj,共6×6=36个)。
3. 排序与置信区间: 将36个比值从小到大排序。
o第一阶段: 取第8个和第29个斜率比值乘以100得到90%置信区间(CI)的下限和上限。若二者均在75%-133.33%范围内,则通过第一阶段测试。
o 第二阶段(若第一阶段失败): 如果第一阶段的测试不合格,则应该增加4次( 2次参比和 2次受试,每次 6个扩散池)测试,每个测试批次各增加12个斜率(即每批共18个斜率)。计算所有T/R比值(18×18=324个),然后从小到大排序,取第110个和第215个比值,转换为90% CI的上下限。若均在75%-133.33%范围内,则通过第二阶段测试。
4. 统计方法: 推荐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如Mann-Whitney U检验)计算斜率比值的90% CI。
Q7:IVPT方法开发需要考虑哪些关键要素?
A7:
1.设备:最常用的是扩散池和流通扩散池。也可使用其他与上述设备具有相同设计和操作原理的设备。
2. 皮肤模型: 建议使用离体人类皮肤。 需明确皮肤模型的接受/排除标准,考虑:
o皮肤来源、部位、层次、储存条件及时长。
o皮肤类型:年龄范围、性别、种属、一致的解剖区域等。
o皮肤制备技术:厚度、取皮方法、表皮分离方法(不应改变皮肤屏障功能)。需说明厚度和方法。
o供体要求: 使用不同供体的皮肤。T和R应在同次试验中使用相同供体的皮肤(最好来自相邻部位)。
o温度控制: 皮肤表面温度稳定在32±1℃。
3. 皮肤屏障完整性测试:
o必要性: 每次试验前后都必须检测。需说明方法选择依据和验收标准(前后标准可能不同,但需合理一致)。
o方法: 如经皮水分散失、氚化水渗透、电阻/电导值法。关键:测试方法本身不应不可逆地损伤皮肤。
o接受标准: 应设定未通过测试的阈值,并能区分屏障受损的皮肤切片。
4. 接收介质:
o核心原则: 组成和pH需考虑与皮肤相容性、药物在其中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o稳定性: 药物在介质中的稳定性是分析方法验证的一部分。
o漏槽条件: 药物溶解度需超过IVPT研究中预期最高浓度的1个数量级以上。需经三次重复检测确定溶解度。
o改善疏水性药物溶解度:可添加0.1%-0.2% (w/v) 的聚氧乙烯20油醚,但总量不超过6%。避免添加有机溶剂和乙醇等,因其可能改变皮肤渗透性。
o抗微生物剂: 建议添加(如0.1%叠氮化钠或0.01%硫酸庆大霉素)以防止微生物分解皮肤。若用其他种类,需说明理由和浓度。
5. 方法参数:
o试验时间与取样点: 取样时长和取样时间点应足以表征皮肤药代动力学,理想情况下应包括足够完整通量曲线。推荐至少8个非零取样点。
o上样量与上样控制: 根据剂型和药物特点选择上样方式和上样量。考虑采用相同的上样方式、通量曲线的重现性、上样量和剂量对通量曲线的影响、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药品浓度范围等因素,应确保上样量一致性(±5%),除另有规定外,上样量通常在 2~15mg/cm2范围内。
o搅拌速率: 确保接收介质充分混合(扩散池通常为600 rpm)。
o 供体数量和重复数:建议采用多个皮肤供体(如 4~6个),每个供体的每个给药组重复数至少为 4个。
Q8:IVPT方法学验证与IVRT有何异同?关键点是什么?
A8: 核心框架相似(设备、模型/膜、取样、环境、精密度、区分力、耐用性),但IVPT有独特之处:
1. 设备确认: 需确认皮肤安装孔口面积、接收室容积、皮肤表面温度(如32±1℃)、搅拌速率(偏差±10%)。
2. 皮肤模型确证: 重点在于角质层屏障完整性测试和报告皮肤厚度。所有皮肤需一致方式制备。
3. 渗透曲线和范围: 需分别绘制通量曲线和累积渗透曲线,确认参数足以表征完整渗透曲线。
4. 精密度和重现性: 需计算报告各时间点的通量和累积渗透量的批内/批间均值、标准差、%CV。设计需清晰关联数据与供体、重复数、试验组、时间点。
5. 剂量消耗: 计算接收介质中总累积渗透量占上样药物量的百分比(平均剂量消耗百分比,不考虑皮肤中药量)。
6. 区分力(选择性和灵敏度):
o选择性: 指方法区分R与“在药物递送上不同于R的制剂”的能力。通常需在开发/初步研究中平行评估R、T和第三种“设计不同”的制剂,提供区分证据。需提供所用制剂的详细批信息。
o灵敏度: 指方法检测药物皮肤药代动力学变化的能力。当药物递送增加或减少时,方法应能相应给出较高或较低的通量曲线/终点。可通过调整上样量、剂量维持时间、产品规格等建立具有合适区分力。建议使用多个皮肤供体(如4-6个供体),每个试验组每个供体至少4个重复。
7. 耐用性: 强调在标准变量设置下系统性能的一致性。通过微小改变变量确认操作范围。
Q9:IVPT正式研究在设计和操作上有哪些核心要求?
A9:
1. 盲法: 涉及等效判定时,方案和报告中需详细描述盲法程序,确保研究者和操作者保持盲态。
2. 随机化: 方案中需描述随机化方法,提供方案、分配表和程序。建议由独立第三方生成保存随机代码。
3. 上样:对每个供体组,在扩散池(皮肤切片)上交替放置T和R制剂。随机采用序列:ABABAB... 或 BABABA...。
4. 研究设计:
o使用屏障完好皮肤模型和经验证的扩散池系统。
oT与R对比需使用相同的供体、相同的供体重复数、相同的IVPT方法参数。
o严格控制设计、方法和取样精密度(如错开上样时间以确保所有池的取样间隔一致)。
5.IVPT终点:采用通量(J)反映药物渗透速率,采用累积总量反映药物渗透程度。Jmax类似全身起效制剂的 Cmax(达峰速率);AMT类似AUC(总暴露量)。应计算每个IVPT终点的置信区间(CI)。
o重复数:每个试验组(T或R)在每个皮肤供体上应至少有4个重复皮肤切片。
o数据集平衡性:1)平衡设计: 若所有供体的可用重复数一致,优先采用。2)非平衡设计: 若因试验所致缺失/问题导致某些皮肤切片或扩散池被排除,使组间数据集不平衡/对称,则采用非平衡设计分析方法。必须排除的原因需记录。
Q10:IVPT数据统计分析与等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
A10: 选择SABE或ABE进行等效判定(详细统计分析方法请见指导原则附录)。
1.SABE等效判定标准
同时满足:
a. 的95%置信区间上限 ≤ 0(数值比较至少保留4位有效数字)。
b. T与R几何均值的点估计值落在预设界值 [1/m, m] 内,其中m=1.2500。
2. ABE等效判定标准
μT-μR
的90%置信区间落在[0.8000, 1.2500] 范围内。
来源:药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