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3-21 20:34
导读: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我国为推进完整版安全评估而发布的优化措施及系列配套技术指南,并对相关技术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进完整版安全评估的实施,保障使用者用妆安全。
摘要
化妆品安全评估旨在科学评价化妆品中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已知或潜在因素,能有效反映化妆品的潜在风险,是保障化妆品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我国为推进完整版安全评估而发布的优化措施及系列配套技术指南,并对相关技术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进完整版安全评估的实施,保障使用者用妆安全。
Cosmetic safety assessment aims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known or potential factors in cosmetics that may pose risks to human healt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potential risks of cosmetics and is a crucial tool in ensuring their safe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osmetic safety assessment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ith a focus on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and series of technical guidelines issued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cosmetic safety assessments. It provid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technical documents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safety assessm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osmetic users.
关键词
化妆品;安全评估;毒理学关注阈值;交叉参照
cosmetics;safety assessment;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read-across
风险评估是化妆品标准制修订和安全监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促进贸易公平的科学准则之一。自1983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首次提出风险评估的概念以来,风险评估相关框架、程序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化妆品安全评估通过系统分析现有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对化妆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的已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进行科学评价,是确定产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有效地反映化妆品的潜在风险[1] 。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估程序与国际通行的风险评估程序要求基本一致。
1. 国际化妆品安全评估进展
化妆品作为健康相关产品,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也是各国监管的重点。安全评估目前已成为确保化妆品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欧盟和美国是最早系统开展化妆品安全评估研究的国家和地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基于原料安全评估替代传统毒理学试验的安全评估模式,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 Scientific Committeeon Consumer Safety,SCCS) 是修订欧盟化妆品相关法规的主要技术支撑机构。2003 年,SCCS 发布《化妆品成分测试和安全评估指南》(SCCS Notes of Guidance for the Testing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and their Safety Evaluation),首次系统总结了化妆品成分安全评估的方法、程序和关键评估参数,并将其应用于化妆品安全评估体系中。截至2023 年,该指南已更新至第十二版[1-2] 。
美国在1976 年成立了化妆品原料评价委员会(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CIR), 是进行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的非政府机构。CIR 发布的评估报告对于化妆品行业的原料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7 年, 美国个人护理用品协会( Personal Care Products Council, PCPC) 的前身美国化妆品盥洗品香精协会(The Cosmetic, Toiletry, and Fragrance Association, CTFA) 编写了《CTFA 安全性评估指南》(CTFA Safety Evaluation Guidelines), 为化妆品、盥洗类产品和香水产品的制造商对产品进行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并于2014 年进行了更新[1,3] 。
2. 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估进展
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估体系的建设历经多年发展,并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早在1987 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7919 -1987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境内销售和生产的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规范,为保障用妆安全奠定了基础[1,4-5] 。
近年来, 我国也积极推进动物替代试验和化妆品安全评估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化妆品安全评估体系, 并通过法规政策调整引导行业不断提高安全评估水平。2010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为化妆品中潜在风险物质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指导[5-6] 。2013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明确规定国产普通化妆品可以通过安全评估的方式保障产品质量安全[7] 。
2020 年6 月, 国务院发布《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引入安全评估制度,规定“ 化妆品新原料和化妆品注册、备案前,注册申请人、备案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安全评估”[8] 。202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 发布《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人、注册人办理新原料备案或申请注册时,需提交安全评估相关资料[9] 。
为配合《条例》关于安全评估制度要求的实施,国家药监局于2021 年发布了《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鉴于我国化妆品企业在安全评估工作上起步较晚、能力储备不足,《导则》采取了分步实施的策略。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 《导则》兼顾了我国企业的现状和需求,给企业一定的适应期,使企业能够提升能力,积累经验,逐步达到独立开展安全评估的水平。根据《导则》的要求,企业在2024 年5 月1 日前可采用“ 最高历史使用量” 和“3 年使用历史” 作为评估证据类型,提交简化版安全评估报告[10] 。
3. 化妆品安全评估的优化举措
简化版安全评估制度的实施, 不仅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安全评估意识和能力,也减少了动物测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安全评估所需的毒理学数据。与安全评估起步较早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基础数据积累,特别是毒理学数据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在部分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这些企业开展安全评估较晚,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有欠缺,特别是在植物提取物类原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二是缺乏先进评估技术的具体指导原则。《导则》中虽然对毒理学关注阈值(TTC)、交叉参照等评估技术做了原则性规定, 但企业在具体应用时,仍缺少相应的指南文件来指导其科学使用这些评估工具。三是化妆品行业内高水平的专业安全评估人员依然短缺。部分评估人员由于从业时间较短,评估能力尚有待提高。
为指导行业科学开展化妆品安全评估,解决企业在实施完整版安全评估时的困难,2024 年,国家药监局制定并发布了《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强技术指导, 提升化妆品安全评估能力” “整合原料数据资源, 提高原料数据使用便利性” “创新评估报告管理机制, 促进产品上市提质增速” “推动安全评估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部分共12 项优化措施[1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随后发布了《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数据索引》《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毒理学关注阈值(TTC) 方法应用技术指南》《交叉参照( Read-across) 方法应用技术指南》《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化妆品稳定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化妆品与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化妆品防腐剂挑战测试评估技术指南》《化妆品风险物质识别与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化妆品安全评估资料提交指南》共11 份配套技术文件[12-16] 。这些措施和文件的发布旨在提高数据使用便利性,细化安全评估相关技术规范,促进产品上市提质增速,推动化妆品安全评估相关制度的有序实施。
3.1 规范数据使用原则,丰富评估数据使用类型
为解决化妆品安全评估中系统毒理学数据不足的问题,《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明确了安全评估使用的7 种主要数据类型, 包括《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17] (以下简称《技术规范》)中列明的限用组分和准用组分、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公布的评估结论、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结论、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原料3 年使用历史、安全食用历史,以及结构和性质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 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同时,指南也明确了每种数据的使用要求和证明材料,以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开展评估。
《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数据索引》收录了欧盟SCCS 及美国CIR 已公布评估报告的3651 种原料清单。企业在进行原料评估时,可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符合我国法规的条件下, 可直接引用其评估结论。此外,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 BfR)、澳大利亚工业化学品引进计划(AICIS) 等其他安全评估机构也对部分化妆品原料开展了评估,企业在开展评估时也可参考使用。对于评估结论中有限制使用条件的原料(如刺激性等),原料和配方应在满足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其评估结论。例如,CIR原料评估结论存在限制性条件的部分会涉及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等,可考虑结合原料或者配方的毒理学测试、人体临床测试、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原料3 年使用历史等证据类型开展安全评估。
《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收录了我国批件有效期内特殊化妆品中已使用、未收录在《技术规范》中、且无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评估报告的原料使用量情况,2024 年4 月发布的版本共收录2234 种原料的4415 条使用量信息。再版《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普通化妆品备案信息, 同时完善了参考使用的原则。企业在开展安全评估时可直接参考使用收录的使用量信息。
安全评估可采用的7 种主要数据类型中,约6600 余种原料可直接参考使用,包括《技术规范》有要求的775 种、《国际权威机构化妆品安全评估数据索引》收录的3651 种,以及《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收录的2234 种,占《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 年版) 》收录原料的75%左右。除这3 种可直接参考使用的数据类型外,具有3 年安全使用历史的原料提供证明材料后可参考使用,有安全食用历史的原料及高分子聚合物等也可豁免系统毒性评估。这些优化措施有效解决了多数原料在评估时面临的系统毒理学数据缺乏的问题。
3.2 推动国际前沿技术转化应用,解决行业实际困难
跟踪国际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的前沿进展, 结合我国行业特点,发布了《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应用技术指南》《交叉参照( Read-across) 方法应用技术指南》《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等新安全评估技术指南。这些技术文件旨在促进国际先进评估工具的转化应用,为解决行业实际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关注阈值( TTC) 方法应用技术指南》介绍了TTC 在化妆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明确了TTC 方法的适用范围、术语和释义、物质分类、评估程序及混合物的使用要求,附录提供了评估流程图以及化学物质和植物提取物的应用示例。该指南创新性地将TTC 方法应用于植物提取物评估中,明确了评估的具体要求并提供了示例,为科学使用该评估工具提供指导。
《交叉参照(Read-across) 方法应用技术指南》明确了交叉参照方法的适用范围、评估程序及步骤,并给出了示例报告,为行业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估流程指引。
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基于皮肤致敏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 AOP)以及针对其中各关键事件( Key Events, KEs) 研发的系列替代毒理学试验,整合待评估原料相关数据进行证据权重分析, 对化妆品原料潜在的皮肤致敏性风险进行评价。《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结合国际通行原则和我国行业实际,明确了该策略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可用的替代方法及注意事项,附录提供了基于直接多肽反应试验( DPRA)、角质细胞荧光素报告基因测试LuSens 法和人细胞系活化试验( h-CLAT) 的“ 3选2 试验” 策略示例。该指南为我国化妆品和原料的皮肤致敏性评估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
3 份技术文件通过示例参考等多种形式,指导行业科学使用先进的评估工具,提升安全评估能力。文件的发布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料评估数据类型不足时,有效利用先进评估工具,解决系统毒理学数据缺乏(特别是植物提取物类原料) 及动物试验禁令等评估中的痛点问题。
3.3 发布技术指南,指导行业应对完整版安全评估的新要求
为落实完整版化妆品安全评估的新要求,针对稳定性测试、防腐剂挑战测试、包材相容性测试等关键环节,结合行业现状,参考国内外食品、药品等领域相关要求,发布了《化妆品稳定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化妆品与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及《化妆品防腐剂挑战测试评估技术指南》。这些指南文件明确了开展测试的总体技术要求,企业可结合产品特点细化试验方案,以适应产品的发展趋势。
企业在开展测试时可参照上述技术指南执行,也可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技术指南或自建方法,开展相关研究。这些技术指南的发布,不仅为企业应对完整版安全评估要求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还推动了行业整体评估水平的提升。
3.4 细化风险物质类别,明确评估要求,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化妆品风险物质的识别与评估是产品安全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对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进行全面危害识别与评估,有助于准确评价化妆品的潜在风险。在充分调研我国化妆品行业现状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监管法规以及相关评估结论,结合化妆品审评实践, 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并发布《化妆品风险物质识别与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该文件包括适用范围、一般原则及化妆品风险物质的识别与评估,明确了化妆品中不同类别风险物质的评估要求,从而指导行业评价化妆品的潜在风险,促进行业提高化妆品原料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防控水平。
3.5 创新评估报告管理机制
《化妆品安全评估资料提交指南》基于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产品和企业质量管理等情况,提出了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指南根据化妆品的功效宣称、产品剂型、使用人群、是否使用监测期内新原料或纳米原料、是否必须配合仪器或者工具使用等维度,将化妆品分为两类。风险程度较高的特殊化妆品、婴幼儿和儿童化妆品、使用监测期内新原料的化妆品归为第一类,这类产品在申请注册或进行备案时需提交完整的安全评估报告。其他产品均归为第二类,第二类化妆品又根据是否使用较高风险的原料,以及是否必须配合仪器或工具使用等分为两种情形。对于风险较低的符合第二类第二种情形的产品, 企业可以仅提交安全评估基本结论, 其安全评估报告留档备查;而对于符合第二类第一种情形的产品,在提交安全评估基本结论的同时,还需要提交较高风险的原料等的评估资料。
此外,针对可能因缺少部分毒理学终点评估数据而无法完成安全评估的情况,指南的附件《化妆品安全评估报告自查要点》中提出了灵活的应对措施。对于配方中含量较低(不超过配方成分的10%) 且非特殊功效的原料,可以参照《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设置的毒理学试验项目和( 或) 人体试验项目(在满足伦理的前提下) 开展产品的安全性测试,对终产品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4. 未来展望
化妆品安全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使用者的安全,需社会各方凝聚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
4.1 加强安全评估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
化妆品监管部门及技术支撑机构应不断强化对化妆品原料标准的管理,对使用量大的基础原料及功效原料进行全面梳理,针对性地细化相关技术要求;进一步丰富完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加强对已上市产品原料数据的使用;持续开展方法验证转化研究, 加速动物替代试验推广,进一步推动动物替代方法在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持续收集企业实施化妆品安全评估时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提升化妆品行业安全评估的能力,强化安全评估体系建设。
4.2 落实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按照《条例》规定,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对化妆品的质量安全负责。构建科学的化妆品安全评估体系对企业创新、行业发展和使用者安全至关重要,建议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将安全评估融入产品研发全过程,加快建立自有原料安全评估相关数据库,加强对安全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助力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关键词: 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