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4-24 08:23
导读:我们都知道“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那么如何设置实验中药物的浓度呢?通常有两种情形。
1. 概述
药物,或一切化学品对细胞的生理状态是否能造成影响,能造成多大的影响,是生物学的基础实验之一。CCK-8与MTT等药物毒性实验就是一种测量方法。我们都知道“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那么如何设置实验中药物的浓度呢?通常有两种情形:
直接取一个固定的浓度,如40μM;
设置一组浓度梯度,如10μM、30μM、100μM。
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如何针对自己的实验需求来选择呢?我们将在下文介绍。
2. 固定浓度的情形
一般来说,如果文献直接甩出一个固定浓度进行实验,完全没有进行量效测试,说明这个药物的效应是已知的,就像数学答案里的“易得”。
这个时候就应该查找这段method中是否给出了引用文献。效应浓度已经在更早期的实验中确定了,该文章作者本人研究所用的细胞样本应该和早期文献也能保持一致,所以他是在复现实验,直接照做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是在自己取值做实验,通常这个浓度可能可以从以下角度推导得到:
基于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如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果这是一个已知的药物分子,我们不是第一次合成得到它,首次提出以它作为药物的文献应该会提供其药理学数据,如半衰期、分布容积等参数,可以基于研究实验的目的计算决定;
基于临床用药的习惯剂量:如果这个药物已经用于临床了,可以参考临床报告的剂量;
直接抄以前的文献,拿来吧你:这就是第一段所说的情况,已经有人做实验得到结论了,那我们完全可以直接使用同种细胞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反而保证了结论的可重复性。
3. 浓度梯度的情形
如果一个文献做了多个浓度或多个时间点来测试药物效果,那最大的可能是该文献所研究的细胞或药物此前没人做过,作者没得引用,所以只能先做量效测评。
所以此时设计上就要考虑做梯度浓度+不同时间段的设计,从一系列实验结果中找到最优浓度。
如何设计梯度和组别呢?如果有人做过类似的药物或类似的细胞,我们可以引用前人的智慧,照搬之下再根据实验目标作一定校正;如果完全没参考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
设置浓度梯度,搞清楚IC50:先进行浓度梯度测试,用5-8个梯度去做预实验,比如每个梯度差别一倍(10、20、40、80、160μM),总之要覆盖药物从低毒性到高毒性(甚至毒性过强导致细胞死亡)的浓度范围,据此分组测细胞毒性和增殖,摸清楚这个药物的IC50;
探索药物有效剂量的范围,发现剂量-效应之间的规律:基于IC50缩减剂量覆盖的范围,设置更细化的分组,尝试画出药效随剂量增加而上升达到峰值、然后随剂量过量导致细胞死亡的曲线。
原则即:找出药物产生效应的最低浓度(阈值)以及不同浓度对细胞的影响趋势。
来源:实验老司机
关键词: 细胞加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