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国药典控制菌的鉴定终点讨论

嘉峪检测网 2025-04-15 19:58

导读:本文介绍了中国药典控制菌的鉴定终点。

一、常规控制菌检查的核心逻辑是排除

药典明确要求非无菌药品的控制菌检查需达到药典规定的水平。

序号

控制菌项目

药典规定的分类水平

1

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

/

2

大肠埃希菌

3

沙门菌

4

铜绿假单胞菌

5

金黄色葡萄球菌

6

梭菌

7

白色念珠菌

8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

(Bcc)

“复合群”

 

说明:1—6来自于《中国药典分析检测技术指南》2017年版,7白色念珠菌问题见置顶留言,参考分类学等级从高到低为:域 >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而“复合群”介于属和种之间。

实际操作中,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如麦康凯琼脂、甘露醇氯化钠琼脂)的选择性及指示特性和关键生化反应(如氧化酶、凝固酶试验)快速筛选目标菌,若菌落形态、生化特征不符合控制菌标准,则直接排除,无需进一步鉴定。

 

示例: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中,若甘露醇氯化钠琼脂上菌落未显黄色或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即可判定非目标菌。

 

革兰氏染色(区分阳性阴性)和显微镜观察(区分杆菌球菌等)也可以用于排除。

 

示例:前文药典告诉你:菌落鉴定是正经鉴定不?就有人留言:Bcc选择性培养基上的菌如果革兰氏染色是阳性,就没有进一步鉴定的必要了。这个思路也可以参考一下。

 

二、溯源调查的深度与角色差异

1. 生产企业:通常关注污染源的快速定位,定位可以有粗有细。

粗定位(表型鉴定为主)的适用场景

目标:快速锁定污染大类(如革兰阳性球菌、芽孢杆菌属),缩小排查范围

技术手段:菌落形态(颜色、边缘、隆起度)、革兰氏染色、关键生化试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

典型场景:

非关键区域(如D级洁净区)的偶发污染;

非无菌产品的低风险微生物超标(如环境监测中检出芽孢杆菌属,但未达到警戒限)。

 

示例:某口服固体制剂车间检出革兰阳性球菌,通过比对人员更衣流程,发现手套破损导致手部微生物污染,无需基因测序即可整改。

细定位(基因型鉴定)的必要性边界

强制场景:无菌产品阳性结果、培养基灌装失败等高风险事件;同一洁净区重复检出相同表型微生物(如连续3次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技术选择:16S rRNA测序(鉴定至种)、MALDI-TOF质谱(快速种水平鉴定)、全基因组测序(菌株分型);

 

争议点:若某次污染已明确为人员操作失误(如未规范更衣),且微生物表型与人员体表菌群一致,则基因测序可能属于“过度溯源”

        

2.监管机构:更强调合规性,关键是没有争议。

 

可能会为了追求没有争议,直接上高级别的鉴定手段。同时,也有溯源排除实验室污染的需求。

 

三、法规与技术的动态调整

1. 技术演进对鉴定的影响

传统表型鉴定(如生化反应)逐渐向基因型方法过渡。例如,MALDI-TOF质谱和16S rRNA测序因其高准确性,国际上被推荐用于争议性鉴定。同时中国药典升版中菌落形态描述的内容大幅减少。

 

2. 角色驱动的差异化策略

• 生产企业:倾向于成本低、速度快的表型鉴定(如革兰氏染色、关键生化试验),以满足日常监控需求。

 

• 监管机构:在调查中更依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保守序列测序、全基因组分析),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法律效力。

 

结论

2025版药典的更新进一步强化了基因型鉴定的地位。控制菌检查的核心是通过选择性方法排除非目标菌,但阳性结果需严格按药典要求完成鉴定。

生产企业应避免盲目追求“全菌库、全测序”的技术崇拜,而应根据污染事件的实际影响、微生物特性及工艺脆弱性,选择匹配的溯源深度。“抓大放小”的策略才符合药典风险管控精神。

来源:蒲公英Ouryao

关键词: 中国药典 控制菌

相关资讯

我要检测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