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检测网 2025-05-05 13:52
导读:未来哪些药物品类将率先全面适用NAM?为何单克隆抗体能够首先实现“去动物化”?
近期,美国FDA发布公告,明确表示将在包括单克隆抗体(mAbs)在内的产品开发中,逐步削减、优化,乃至最终取代动物实验的强制性要求。与此同时,FDA同步发布了题为《减少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动物使用的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的指导文件,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模型、人源体外系统(如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兴方法学”(NAM)将成为动物实验的主要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改革并非遥远规划,而是已立即适用于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阶段。在监管路径发生实质转变的同时,这也引发新的讨论:未来哪些药物品类将率先全面适用NAM?为何单克隆抗体能够首先实现“去动物化”?
从单抗切入的合理性
路线图明确提出,从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阶段开始,允许并鼓励企业使用NAM替代传统动物毒理数据。该文件不仅规划了逐步淘汰动物实验的路径,还设定了在未来3~5年内使动物实验成为“例外”而非常规手段的目标。
单克隆抗体是最适合率先开展“去动物化”评估的药物类型之一。在笔者看来,这一判断来自于以下科学与实践基础:首先,单克隆抗体往往具备靶点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特性,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路径较为标准化;其次,多数单抗仅识别特定人源抗原,常规动物模型缺乏靶点表达,难以真实反映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此外,已有大量基于人源细胞的体外功能模型、类器官与微流体系统可用于模拟免疫激活、组织分布与毒性预测,为非动物替代提供可行平台。
更重要的是,临床与监管实践中已有较丰富的抗体药物数据积累,为基于NAM的评估路径提供了经验基础。综合来看,单抗机制可控、路径明确,是非动物实验方法落地的相对合理切入点。
在笔者看来,与单抗相比,细胞和基因治疗(CGT)产品的NAM应用更具必然性。由于其产品高度个体化、作用机制复杂且高度依赖人类特异性生物反应,传统动物模型的预测能力严重受限。
实际上,FDA早在2013年和2015年发布的《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Investigational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和《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Early-Phase Clinical Trials of CGT Products》中就提出,若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可优先使用人源细胞、组织模型与器官芯片系统开展非临床评价。
NAM产业生态待完善
但需指出的是,NAM方法的全面应用仍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其一,方法学标准化程度不高,不同平台间数据缺乏互通性,评价结果难以比较或整合;其二,目前NAM与传统动物实验数据之间的等效关系尚未被充分验证,阻碍其在多国法规体系中的普遍接受;其三,根据Pistoia Alliance于2024年的调研,约77%的研发人员仍未在工作中系统性使用NAM,真正熟练掌握者不足四分之一,技术人才缺口明显;其四,NAM生态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平台供应商数量不足,系统性服务能力分散,影响NAM落地效率。
但从长远看,NAM将在构建更具人源相关性、更可预测的评价路径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促进药物毒理与效力测试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来源:医药经济报
关键词: 药物临床前研究